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270字。
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理想和文艺批评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其审美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精神。历代文人大都提倡以“雅”为美的文艺创作思想和评判标准。曹丕把“辞义典雅”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刘勰将文章分成八种基本风格,其中居于首位的即为“典雅”;王昌龄把诗分为五种风格,其中“古雅”也是位列第二;南宋诗词评论家张炎极力提倡“雅正”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南宋诗论家严羽也提出“去俗求雅”的审美追求。“求雅”的审美旨趣一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这种“求雅”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语言使用规范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被汉语言文字学学者戴昭铭概括为“雅正”的语言规范观,追求一种从现实语文生活中提炼而成的理想化的语文标准,具有一种语文审美的倾向,即力求维护一种被认为是正确的、好的、合乎标准的语文形式,它概括和体现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传统。
“雅”与“俗”相对,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从来都相伴相生,不可分割,在历史上也一直存在此消彼长的状况。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但是,言语行为的“俗雅”要区分人群和场合,不能全民皆俗,不能全方位皆俗,应该给“雅语”留下一定的时空语境,在社会大潮中,需要有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追求,需要“雅”的言语行为规范理想。但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比如,某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这样的毕业致辞,把庄严神圣的毕业典礼变成了迎合学生的类似于脱口秀的娱乐舞台,虽然赢得了无数次掌声和尖叫,但却无法传递给学生受用终生的灵魂力量,热闹有余而深邃不足。
在当今俗文化大行其道、语言俗化成为潮流的宏观背景之下,需要有一部分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以此支撑着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的审美文化。“雅”和“俗”在社会语言生活中一直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从来不否定俗化的语言有特定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功能,但是,在一些正式庄严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典雅的语言,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等在“雅语”的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更要有所作为。
纵观语言规范的发展历程,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已经确立,语言地位规范已经完成;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各项标准也基本确定,语言本体规范基本完成;目前语言规范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使用规范。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历代文人在文艺批评时大多主张以“雅”为美,体现出古代语言使用规范的基本理念,如宋代严羽提出了“去俗求雅”。
B. “求雅”体现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传统,有语文审美倾向,力求维护一种被认为是正确的、好的、合乎标准的语文形式。
C.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在当前社会语言俗化的背景下,面对特定的人群和场合,“雅语”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D. “为语言生活服务”是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语言规范既可以客观地反映语言生活实际,又能够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立足于语言规范的演变进化,把握了当下宏观社会语境,有利于语言规范实践。
B. 不同时期对“雅”“正”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现代汉语时期重“正”轻“雅”,当下对“雅顺”更加重视。
C. 语言变项既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它的存在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可避免。
D. 语言生活错综复杂,想要认识语言生活,就要运用各种现代的观测方法来观测语言舆情,做好语言规范。
3. 下列句子中,“雅”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
A.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魏收《魏书•高祖纪》)
B.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C. 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D. 都督阎公之雅望。(王勃《滕王阁序》)
4. 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2023年“双向奔赴”“显眼包”等新词新语火爆流行,产生了好些语义变项,如肯定、期待、赞美的主观义。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语言规范”错,根据“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可知,扩大了概念范围,应改为“合适的语言规范既可以客观地反映语言生活实际……生活”。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①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