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430字。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现文学文本内隐藏的地理要义,或挖掘地理文献中潜在的文学基因,可以窥见特定时代文学与地理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至迟到汉代,有“中国最古的诗选”之称的《诗经》已被用来考释地理问题,而有“史地之权舆”之称的《山海经》已被用来增添汉赋的文学意味。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地理学发展,地理著述层出不穷。实际上,魏晋南北朝地图多方位推进了文学的发展,而与地图联姻的文学作品是文学史上观照地理与文学互动关系的典型样本。
魏晋南北朝地图对文学的表层影响,是地图的编制宗旨、显示内容、图绘方法被吸收进文学的语言、框架与构思中。认识到地图的测绘宗旨、记载内容和呈示手法,并有意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的实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鲜见。郭璞的《江赋》就是模范地图的典例。郭璞曾任著作佐郎,博采广览图录是其分内之事。他也是可考证的注《山海经》的首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倾向是将聚讼纷纭的《山海经》视若信而有征的地理书。郭璞的《注山海经序》即认同该书的可信度,注文又暗示其“古图当有山川道里”,并写下《图赞》解说插图。《江赋》仿用地图的要素和精度来表示长江首尾的源流分合,呈诸笔端的是以山脉为参照系的江流,上游由岷山导出,复经崌、崍二山分流;中游分别以峨眉山、玉垒山当作泉阳、东别的坐标,其间穿织衡、霍、巫、庐各方名山;下游的草木相当于湖泊的标记。这幅刻画江水流程和流域的时空长卷既有地图的印迹,又不失文学的灵动。
魏晋南北朝地图对文学的深层影响,是地图求实的理念推动了文学由虚转实的文风转型。裴秀在《禹贡地域图序》中申明地图的职能在于致令“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图记”皆勿“有差”。地图界这种求实求博的精神又何尝不曾渗透到文坛中?左思的《三都赋序》开篇就指摘汉赋四大家“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借批判前人而针砭时文,随后声称《三都赋》“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左思决意矫正诞空的文风,正因校读地图方志给予了他对山川城邑等详加研核的动力和保障。为赋“三都”,他身体力行地贯彻求实求博的地图理念,非但“构思十年”,还“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此外,皇甫谧、卫权、刘逵等都积极为之亲撰赋序,提倡地图征信尚实、旁求博考的态度,连“博览图籍”的文宗张华都为之折服。此赋附带的地图精神逐步被主流文人接受,时行的浮夸虚诞文风也为之一转。
魏晋南北朝地图对文学的衍生影响,是地图的艺术性激发了文人想象,借由文学对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地图与画同源异流,但在魏晋南北朝人的心理和实践中,二者的分野难说泾渭分明。从此时涌现的一批名画家造作的地图来看,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是这个时代文人心目中的完美地图。其中,融合现实和神话的《山海经图》引起时人的无限遐想。左思的《吴都赋》中有“尔乃地势坱圠”领起的段落,对殊方异族和珍禽奇兽进行写物图貌,最后生成“名载于《山经》,形镂于夏鼎”的画面,掺杂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璞拥有博采广览图录的职务便利,又兼宗地理认知与文学造诣,所作《江赋》具有地图和文学之美。
B. 《山海经》虽然融合了现实和神话,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大多认为其描述的地理是真实可信的。
C. 左思校读地图方志,从中学得了求实求博的地图理念,决意改变魏晋之时浮夸虚诞的文风,因此创作了《三都赋》。
D. 《三都赋》不仅“构思十年”,而且其中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都是经过详加考察、反复求证的,受到时人的肯定。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称作“中国最古的诗选”的《诗经》,是文学和地理互动的源头,对后世两者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B. 在魏晋南北朝文人心里,完美的地图应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见在当时地图可能具有绘画的特点。
C. 陶渊明曾流观《山海经》图,创作了《读山海经》组诗,体现了借书中配图进行的肆意想象,抒发了内心情感。
D. 地图不仅仅是地理学上描绘地形疆域的图形,也在文学中承载着家国情怀和文化记忆,不容有错。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遂至其巅。”(姚鼐《登泰山记》)
B.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C.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苏轼《石钟山记》)
D.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点出文学和地理之间的关系密切,追溯历史,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图对文学的发展的作用。
B. 文章第三段引用了裴秀在《禹贡地域图序》的论断,目的是凸显地图求实的精神,并引出下文。
C. 文章第四段借助翟酺、杨修的作品,论证地图在文学中已经演变为权力和国家的象征。
D. 文章为阐明观点,列举了历史事例,并引用著作典籍加以佐证,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
5. 作为学术论文,本文具有学术性、逻辑性、严谨性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决意改变魏晋之时浮夸虚诞的文风,因此创作了《三都赋》”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左思是将“求实求博的地图理念”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而不是因此才创作了《三都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卫煌(节选)
吴清缘
卫煌坐在唐北川的床前,他的主人将到达生命的终点,而除了等待,这台多功能民用机器人已经没有什么能做的了。半年前,九十一岁的唐北川在临摹莫高窟的壁画时突然摔倒,卫煌诊断他为缺血性脑中风。唐北川因偏瘫而卧床不起的半年来,卫煌对唐北川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这并非出于某种人类所能理解的情感,而是缘于写入卫煌电子脑中的算法。而现在,他的算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