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礼教育集团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00字。
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形成离不开工匠主体的生产实践、文化惯习和集群关系,是受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的结果,亦是同期社会文化、经济、精神等特征的镜像映射。虽然,传统工匠文化空间表象涵盖了如工匠技艺、工匠器物、工匠观念、工匠实践等,但其内在却是一个关系体,是一组由工匠集群关系构成的结构体。不同组的关系体,构成了空间的工匠实践性知识,亦突显出工匠文化空间内涵的“主体性”。对此,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主体性既展现为物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核心),这是主体性的客观方面即工艺—社会结构亦即社会存在方面……同时,主体性也包括社会意识亦即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观方面”。换言之,传统工匠文化空间作为主体的“实践场”,其实践性知识包含了主体的历史实践经验和文化社会意识,是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可见,工匠文化的集群系统建构出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实质,并与社会生产形成互嵌性关系,显现出其丰富的主体性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针对文化的集群系统提出“文化综合体”的概念。他以“苏必利尔湖边的奥吉伟印第安人以野生稻谷为食,人们准确地把它当作他们文化的特质。因为他们以野生稻谷为食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活动,包含收割、晒干、去壳、扬谷、贮藏、烹制和食用,并进行与其相关的交换、赠送、分配、规则、责任等一系列围绕野生稻谷所进行的活动”,并认为“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名称就叫野生稻综合体”,类似的文化综合体还有图腾崇拜、巫术、祭礼等。
虽然文化综合体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特质,但针对某种特定主题则可成为代表文化全部的内容。由此看来,并不能将传统工匠文化空间视为一种特殊性的独立对象,而应当将其置于对文化综合体的理解当中。譬如,清代景德镇制作的“御瓷”,表面看是由制瓷工匠借助技艺所呈现的结果,但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御瓷”本身,还包含着朝纲权威、烧窑祭拜、传授方式、制器精神、造物观念等,这些围绕制瓷工匠而延展的各类实践活动和精神意识,建构出一个以制作御瓷为特质的文化综合体。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综合体”现象的内质:因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从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来看,首先,工匠文化处于文化场域之中,遵守着工匠习俗、工匠规则、工匠体制等,形成了制度互动的结构;其次,工匠文化中包括了技术美学和技术生活互动的两个层面;最后,工匠文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内核的工匠精神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实质。
传统工匠文化空间中的互动形成了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这些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其中包含着与其相关的各个环节,并反映在工匠与生产、技术与艺术、伦理与社会等各类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然而,工匠文化虽遵循着其自身的文化场域权利、规则和惯习,但外在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亦会对其文化产生相应的影响。抑或说,传统工匠文化空间中存有不同文化特质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其空间结构受到文化综合体的构型与规则的影响,呈现出其独特的空间特征。
(摘编自邓文杰《从物质到虚拟: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数字化重构》)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大国工匠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助
1. 下列对“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工匠文化空间是受特定历史时间、工匠主体和同期社会特征影响而形成结构体。
B. 由不同组关系体构成的实践性知识包含主观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客观方面的社会意识。
C. 传统工匠文化空间应被置于对文化综合体的理解中,是因为其能代表相应文化特质。
D. 传统工匠文化空间中的互动形成了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社会小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综合体是由多种文化活动和实践组成的整体,如野生稻谷的生产、处理、交换等活动共同构成“野生稻综合体”。
B. 工匠文化遵循其固定的文化规则和惯习,形成以不同文化特质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并呈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
C. 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大国工匠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D. 技能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是创新精神的灵魂,现代工匠需要成为相关技术技能人才。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认为工匠文化不仅包含了物质财富,更涵盖了精神财富,是技能劳动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
B. 材料一侧重于强调工匠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特点;而材料二着眼于现实需求,强调工匠文化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C. 材料一引用学者的观点,将传统工匠文化置于“文化综合体”的理解框架中,而材料二则通过理论分析论证其创新的必要。
D. 两则材料虽然角度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工匠文化的重视,强调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三图文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工种人数呈现不均衡性,大木匠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工种,工种组织体系不健全,容易出现技艺应用不全的现象。
B. 传统建筑工匠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将会越来越困难。
C. 大部分工匠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较为专业、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科班培训,表明他们的传统建筑技艺很可能不高。
D. 以上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青壮年涌向城市,使本就缺乏吸引力的传统工艺更加后继乏人。
5. 请根据材料,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主观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客观方面的社会意识”错,实践经验为客观方面,而社会意识为主观方面。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固定的”有误,原文是说“外在的技术进步和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满窗户的山坡
刘亮程
县上给村里拨了廊坊保护款,每家补贴1.8万元,要求把旧窗户和门都换成塑钢的。村里半数人家住拔廊坊,这种早期汉民居住的老房屋,因为廊檐往外拔出来一两米,有立柱支撑,形成廊,取名拔廊坊。住拔廊坊的人家得了补贴,好多旧木窗木门被拆后扔在一边。也有人家把拆掉的木门窗又换回来。
我们连买带捡收集了好多旧木门窗,堆在书院里。最先的打算是用这些旧木门窗,把书院朝马路的那段院墙围起来。原来的院墙残缺不整,到处是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