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900字。
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轻侠之风,相沿成习,追本溯源,实不在近世。韩非就曾指责“侠以武犯禁”。可惜他的说法过多的是有于门户之见,情绪上掺杂了许多排他的私心,叫人看起来难免怀疑。但是,这起码也给了我们两点认识:其一,侠大抵是不见容于法(“禁”)的;其二,侠多以“武”为恃。
还是司马迁具有秉持公心的大家风范。他看刺客,不在“其义或成或不成”(《史记•刺客列传》),而只认为“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同前)他看游侠,也淡化了那种是否“轨于正义”的价值尺度,只陶醉于那种“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记•游侠列传》)的精神操守。他是把侠作为一种理想的完美人格的载体加以赞美的。
韩非与司马迁二者的观点开了两个从不同角度认识武侠、甄贬武侠的先河:前者多耿耿于武侠存在的社会影响;后者多潜移默化于武侠精神的心灵感应,因而往往于无意识的情况下心向往之。
作为社会教化的工具,韩非式的卫道士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想把侠从社会中、从人们思想上清除,然而,在千百年的演化过程中,侠却由一个并不完善的封建专制机构的修残补缺的援手,变成了一个可以寄托下层人民人生愿望和社会理想的忠实承担者。人们可以把任何积郁胸臆难以顺随的意志置于“侠”的畅想中得以完成,人们也可以在关于侠的传说与向往中获得善的补偿与美的憧憬。于是,侠,在锄强扶弱、见义勇为、重诺轻生的具体形象之上,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意义,它常常代表着芸芸众生的那些基本的但往往又得不到正常允可的人生与社会理想。由是,侠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一种带有弱者心理色彩与特点的社会意识最后得以形成。我们称这种意识为“侠意识”。应该说,这是司马迁“美侠”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中国百姓很少依靠国家法度来为自己主持正义、申冤报仇,人们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只能把打破困境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一个理念中的超然的力量之上。人们曾经寄望于为民请命的清官大老爷来拯世济民,然而那些局部的暂时的恩惠,较之永久的无边际的黑暗来说,又实在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何况施行这种恩惠的目的,往往又都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考虑。因此,窦娥之冤,只能死后由父亲依靠权力来伸;林冲之恨,只能在走投无路之后以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来泄;施剑翘以血性见称,为报父仇历经十载,终于刺杀了孙传芳。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则既无权贵的父亲,又无禁军教头的身手,更无奋不顾身以暴易暴的魄力和恒心,势不能不用幻想的脚掌,走出别一途径来。可见,侠的产生及其盛极不衰,不但是社会的客观实在,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意识的直接产物,具有极其雄厚的社会基础。侠的存在,启发了人们求得解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进一步认可并且强化、渲染了侠的存在。
郭沫若把单纯复仇、以暴易暴的聂政刺杀侠累,改成了“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义举;鲁迅也在钩沉眉间尺复仇的故事时着意描述了黑衣客的侠踪。文豪们字里行间对于侠的推重与依托,无疑标示着侠意识的深入人心。
侠既然足以在心理上给人以慰安和补偿,并进而缓解社会矛盾,使人从中获得短暂的满足,那么,其最终容易成为众多百姓所乐于并甘愿就道的解脱捷径,可想而知。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寄望侠的出现来改变现实了。人们在一种迷人的等待中尝到了一种异样的人生乐趣,因此,他们陶醉于这样的等待之中。这种可悲的思想依赖性,正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产下的怪胎。
司马迁式的对侠的人格的崇敬和向往,导致了侠意识的出现,而这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韩非等统治阶级维护者看来,“侠以武犯禁”,侠客往往行违法乱纪之事,破坏封建法度,扰乱社会秩序,需要清除。
B. 司马迁对待侠的态度与韩非截然相反,他认为侠士是信义的化身,是完美人格的载体,侠的存在对社会是有益无害的。
C. “侠意识”带有弱者心理色彩与特点,因而侠常常代表着人们那些基本的但往往又得不到正常允可的人生与社会理想。
D. 随着侠意识的不断强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越来越寄望侠的出现来排忧解难,改变现实状况,却又不能容忍和习惯“侠”真的出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学术论文,本文语言风格有别于一般的论述类文章,同时多处引用古人言论而不加解释,不避书面化词语。
B. 文章视野开阔,内容翔实,论证兼顾古今,既有典籍文献中的论述依据,也有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分析阐释。
C. 文章论述条理清晰,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侠意识”的价值或局限性。
D. 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核心观点,接着分别论述韩非与司马迁对待侠的不同态度,最后总结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和鲁迅对历史故事的改编,标示着侠意识的深入人心,体现了现代人对司马迁的“美侠”思想的完美传承。
B. 司马迁看游侠,淡化了那种是否“轨于正义”的价值尺度,在他看来,可贵的是侠的精神,正义与否并不重要。
C. 人们更多时候寄望于侠客而不是清官大老爷来伸张正义、拯世济民,说明清官形象不如侠客形象那样受人推崇。
D. 比起世人称道的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的“侠的行为”,作者更看重司马迁推崇的重诺守信、重义轻利的“侠的人格”。
4.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侠的人格美”的一项是( )
A. 战国时,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礼遇,冒着极大风险,怀着必死之志;设法进入戒备森严的秦国王宫,刺杀秦王嬴政。
B.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作为武林领袖领导义军反元,在取得重大胜利、处于人生巅峰时放弃名利权势,退隐江湖。
C. 《水浒传》中,武松得知兄长为嫂子潘金莲所毒害,愤而杀死作恶的潘金莲及有钱有势的奸夫西门庆,为兄长报仇。
D. 在古龙的名作《绝代双骄》中,燕南天救下义弟的遗孤后,为追寻出卖义弟的奸贼江琴而毅然进入武林禁地恶人谷。
5.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弱者总是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救,以为只要他能在自己的想象中驱除敌人就算打败了敌人。”请结合这句话及文本内容,谈谈你对“侠意识”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侠的存在对社会是有益无害的”错误。原文中司马迁淡化了那种是否“轨于正义”的价值尺度,并没有说一定有益无害。
C.“因而……”错误。颠倒因果。根据原文“随着这种特有 文化现象的出现,一种带有弱者心理色彩与特点的社会意识最后得以形成”,可知侠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常常代表着芸芸众生的那些基本的但往往又得不到正常允可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所以形成了一种带有弱者心理色彩与特点的社会意识,选项说法属于因果倒置。
D.“却又不能容忍和习惯‘侠’真的出现”错误。根据原文“尽管这‘理想’一旦真的实现,连他们自己也难以容忍和习惯”,可知是难以容忍这种人生理想,而不是“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墙记
[法]马塞尔•埃梅
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
他是在43岁这年一次停电时摸黑走动意外地发现自己这个本领的。对此,耶尔觉得很荒唐,于是他看了医生。医生经过诊断给他开了药。吃了一片,耶尔便将药往抽屉一扔,就把吃药这事忘记了。一年后,他穿墙的本领依然如故。不过,他从不施展。如果不是发生意外事件,他也许会安分守己一辈子,在登记局做个三等小职员,老死也想不到检验一下他天生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