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届高三年级2月份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040字。
2024届高三年级2月份大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语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而言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今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因此,自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纸(文献)上,或干脆说实物等同于零局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中国学者的呼应,继而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洪流。迄今为止,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梁思成曾经给出了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中国人为什么“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依然是个问题。要接近最终答案,还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存在着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理石。大理石原指产于云南大理的白底黑纹的石灰岩,剖面类似水墨山水画,古代常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来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连西方建筑和雕塑常用的白色石灰石也被称作大理石。大理石质感柔美,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建筑、装饰的理想材料,也是雕刻艺术的传统材料。我国大理石矿产资源品种众多,总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初步查明国产大理石品种近400个,其中按花色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纯白的有北京房山汉白玉、安徽怀宁白大理石、云南苍山白大理石等,纯黑的有广西桂林桂林黑、河南安阳墨豫黑、山东苍山墨玉、湖南邵阳黑大理石等,红色的有安徽灵璧红皖螺、四川南江南江红、河北涞水涞水红和阜平阜平红等,绿色的有辽宁丹东丹东绿、山东莱阳莱阳绿和安徽怀宁碧波等,彩色的则有云南的春花、秋花、水墨花以及浙江衢州的雪夜梅花等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可轻易取得。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秦代修建阿房宫,木材就是从四川运到陕西的。随着木材的不断砍伐,优良的大木也日渐稀少,后世华北主要地区很难找到可用之材,以至于要从长江流域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大木建造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神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以石构为主的古代欧洲建筑来说,雨果的观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正确的,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
B. 大理石因其产地而得名,后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它是我国各处都存在的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
C. 建筑营造通常“就地取材”,但从由南方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作建筑材料来看,我国古代使用木材已经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
D. 陵墓建筑是中国石材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场所,因为只有死亡“是永恒的”,而石材在功能和意象上都与永恒相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很多学者无视古代文献中有关建筑的精彩论述,以致认可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看法。
B. 作者引用杜牧《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的语句,是为了证明古代建筑营造并不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
C. 虽然在耐久性方面木材远不及石材,但中国传统建筑依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这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念有关。
D. 中国传统哲学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这最终会对古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大地上虽然少见“伟大的建筑”,但绝不能忽略古代深藏于内的建筑思想。
B. 古人对木材的执着,并非对石头硬度无可奈何,而是出于独到的自然观念。
C. 两汉时期很少有石砌建筑,实在是因为石头过于厚重,难以产生飘逸之感。
D. 《墨子•辞过篇》中写道:“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
4. 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由于中国的建筑真正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几乎不可分割,所以我认为对它比较适当的称呼是“人生的建筑”。
A. 中国建筑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变化的影响。
B.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即可彻底了解中国人过去的生活及其观念。
C. 从“审容膝之易安”可以窥见知识分子心灵与建筑关系之一斑。
D. 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因此与人生的结合不如中国紧密。
5.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由说,李沆担任宰相时,府第 厅堂前仅容一匹马转身。有人说厅堂太窄,李沆认为,居第要转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奉礼(常由功臣子孙担任的两个小官)的厅堂已经很宽了。请结合本文,简要评析上述历史故事中李沆对于建筑的看法蕴含着哪些观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是我国各处都存在的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中国“到处都存在着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理石”,并不是说大理石在“我国各处都存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毕业歌(节选)
严歌苓
夜上海舞厅,王沐天匆匆地在跳舞的人群里穿梭。
香水、鸦片烟、人身上的汗气、高档丝绸衣料上的樟脑气,一股脑儿沤在燠热的房间,搅和成一种黏嗒嗒的气息,将王沐天淹没在里头。震人的西洋音乐里,台上一个搂着舞伴的舞男正不顾廉耻地朝着台下飞吻。王沐天嫌恶地偏头避开,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