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90字。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拓展并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自身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从所处的时代方位来看,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从国际参照系来看,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另外,正因为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写作者的“亲历性”。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
(摘编自李东华《新时代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材料二:
这些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找到恰当的关联点,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这种做法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B. 材料一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若要被世界读者认可,急需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C. 材料二中的伪“厚重”作品常常篇幅失控、搭车蹭饭,且往往伴随“不及物”的高谈阔论,缺少散文的灵动和美感。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文学创作在题材方面要关注时代、要结合现实生活,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厚重”与否不以篇幅为据,它应是既有一个独特的“我”,又要与时代声息相通。
B. 言说历史、展示地域文化的散文只有立意深切、感情真挚、说理自然,才可能是“厚重”的。
C. 日常蕴含着时代精神,所以作家反映时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就要以日常为主要写作题材。
D. 散文是写实求真、形式自由 ,所以它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更容易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以例证法论证了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等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B. 材料二第三段用鲁迅的小品杂文,只是为了论证要写出“厚重”的散文需要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
C. 材料一第三段从读者、时代、世界三个层面分析论证,把事物放在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深化了理性思考,逻辑严密。
D. 材料二第四段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事理逻辑、名家言论论证观点,最后用汪曾祺的散文作为材料支撑,说服力极强。
4. 材料二第二段“搭车蹭饭”和“东施效颦”两词联用,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 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说法太过绝对,材料一“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是说找到孩子精神成长的关联点;
B.“要被世界读者认可”错,根据原文可知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被世界读者认可;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和教化功能”错,材料二并没有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击队(节选)
吕铮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深夜里,会发生一次如此激烈的追逐。
在黑暗中,有一个人在奔跑,确切地说,是有一个人在和一辆红色的英菲尼迪赛跑。那人穿一身藏蓝色的衣服,速度很快,像一把剪刀剪开了浓重的黑夜。而违法冲卡的英菲尼迪则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路上左突右撞。夜归的人们驻足惊叹,也不顾危险,他们已经好久没在循环往复的正常秩序中见到过如此激烈的追逐对坑了。“停车!警察!”那人高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