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69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共5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市文学迎来了新的生机。它承载了古典文学书写城市的传统,衔接了现当代文学城市叙事工业化想象的言说路径,同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文学通过对现代化叙事的持续探索,将社会变革的能量转化为艺术更新的动力,获得了多向成长的机遇。
新时期初期,作家选用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等具有现代化表征且易于辨认的物质符号,再现城市现代化的“有形”姿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家多以真实的地标符号作为城市物质想象的基础,目光聚焦于和乡村景观迥异的“新城”。“新城”“新区”的涌现,切实提升了城市的现代化品质,却也在“千城一面”的功能分区与布局调整中消解了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质。套用西方城市的发展经验,既破坏了中国城市原有的风景,也削弱了人与城市生活记忆乃至城市历史的联系。
面对城市的格局变迁与规模扩张,很多作家萌生出身份的游移感和历史的缺失感。他们尝试考量城市过往的历史,辨析城市的文化身份。曾经作为现代化“改造”对象的旧城区、老街、小巷走上前台,“老城”空间里潜隐的城市历史信息,引发作家深入其中,重构“老城”形象。利用散文的抒情手法,张洁、徐坤叙写了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神依恋,贾平凹则回归盛唐时代的古典传统,找寻“老西安”的文化魂魄,还有陆文夫以白描技法绘制清淡深远、内敛宁静的苏州老城,叶兆言对南京旧城形象的怀想等等。这些都是在“新城”空间内对“老城”的怀旧,作家的情感有着明确的现实经验依托。还有一些作家如王安忆那样向更为久远的时空追溯,在历史记忆的钩沉中参悟城市的文化形象,掀起了城市现代化形象的运思新变。
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引发作家及时捕捉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变化,反映时代发展中的改革现象。在蒋子龙的作品里,“均衡生产”“标准化”等术语不断出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也期待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以促进产能。尽管叙述者的言说方式各异,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指引着文本的逻辑起点,凸显科学知识在改革中的方法论意义。在先进技术的导引下,企业技术与管理模式的革新最终得以实现,这就形成了改革小说的叙事路径,也从“车间”“厂房”“流水线”等空间维度拓宽了城市文学的现代化叙事空间。
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文学着力聚焦三类现象,除了国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升级,还有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改制重组。新时期之初,文坛已出现《“雅马哈”鱼档》等映现城市个体私营经济形态、记录经营者生存状态的小说,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个体户叙事”的空间。安子的纪实小说《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等作品,赞美经济特区城市公平竞争、讲求信用的环境,写出了城市文化价值观中的拼搏、奋进精神对现代城市品格的滋养。邓刚的《阵痛》道出了包产包工的新竞争机制对工人的影响。关仁山的《破产》、李肇正的《女工》等都写到工人的下岗境遇。这些文学作品一方面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另一方面追踪人物的命运,思考和探索他们如何转换思维、摆脱困境、发现自我价值,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在现代文学中,作家几乎都是从“城乡对立”的立场出发,书写当时乡村经济凋敝的状况以及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求生活的行为过程。城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结构差异,也影响了当代作家之于两者关系的认知。在路遥的《人生》、铁凝的《哦,香雪》等作品中,城市既是物质文明的象征,还被想象成一种理想的文化空间,对农村青年形成强大的吸引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日益凸显,城乡融合发展成为近年来城市文学现代化叙事的重点方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很多作家秉持客观辩证的分析态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文学不仅承载了古典文学书写城市的传统,还衔接了现当代文学城市叙事工业化想象的言说路径,从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展现出独特风貌。
B. 虽然城市格局变迁与规模扩张给诸多作家带来创作挑战,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中,城市文学将能量转化为动力,获得多向成长机遇。
C. 现代文学中,从“城乡对立”的立场出发是作家的大众化选择。城与乡在经济等方面的结构差异对当代作家之于两者关系的认知有决定性影响。
D. “由城返乡”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同构式的协调互动,它以“城乡交互型”的想象语态,打破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壁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中西方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套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给中国城市原有文化特质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弊端。
B. 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明作家采取了多种方式对城市的文化身份进行辨析,在作品中重构“老城”形象。
C. 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城市文学作为参照,旨在凸显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改革现象。
D. 文章开宗明义,从总体上论说城市文学中 现代化叙事,然后从不同角度分而论之,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城一面”是城市建设的同质化现象,“新城”“新区”的涌现消解了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质。
B. “钩沉”是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文学作品在对历史记忆的探索中掀起运思新变。
C. “式微”泛指事物的衰落,纯粹逃离式“返乡”的衰落体现了传统城乡关系在文学中的重置。
D. “痛楚”意为悲痛苦楚,“楚”源于古代荆条等刑具,突出了城市改革步伐过快带来的痛苦。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叙述者的言说方式各异,但文本的逻辑起点都始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凸显科学知识在改革中的方法论意义。
B. 尽管叙述者的言说方式各异,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指引着文本的逻辑起点,凸显科学管理在改革中的方法论意义。
C. 尽管叙述者的言说方向各异,但文本的逻辑起点都始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凸显科学管理在改革中的方法论意义。
D. 尽管叙述者的言说方向各异,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指引着文本的逻辑起点,凸显科学知识在改革中的方法论意义。
5. 关于城市文学的现代化叙事,作家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创作?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从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同时”,选项逻辑错误。
C.“有决定性”过于绝对,原文 表述是“影响了当代作家之于两者关系的认知”,并非“有决定性”影响。
D.“它以‘城乡交互型’的想象语态”张冠李戴,选项中的它指的是“由城返乡”,而原文中是“城市文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将中西方进行对比”错误,文中的表述是“套用西方城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听到秦国的声音
林那北
那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凛冽的风穿过屋檐嘶嘶鸣叫,宛若一群悲伤的马。秦穆公的马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丢失的吧?随他南北征战的马,他心爱的马。他是那样焦虑与牵挂,竟放下一国之君的尊贵,急急穿过宫门越过城池翻过山川河流,他要找回自己的马。
远处三百多村民正在歧山脚下围住一处篝火,火上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