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5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共10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生育和婚姻事实形成了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推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B.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愈多。
C. 材料一点明,乡土社会的家庭可大可小,周围社会圈子的范围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都与世态炎凉密切相关。
D. 材料二认为,传统社会中稀缺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分配标准为与“己”关系亲疏远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三段,以“家”切入,对“家里的”“家门”“自家人”的含义作出解释,论证“家”可自如伸缩的特点。
B. 材料一提及包括“鬼神”“君臣”“父子”等在内的《礼记•祭统》中的十伦,意在说明儒家最考究的人伦重在分别。
C. 材料一将“有势力的人家”和“穷苦人家”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里圈子的大小依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极具说服力。
D. 材料二引用数句民谚俚语,既为“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观点提供了佐证材料,也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人伦”观点的一项是( )
A.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B.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乎诗。”——《毛诗序》
C. “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管子•八观》
D. “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汉书•董仲舒传》
4. 材料一第四段使用“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和“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哈尔滨大剧院拟在《红楼梦》中选出能体现“差序格局”特点的情节排演三出戏,请结合材料分析编剧选择的理由。
(1)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年关将近,家中拮据。刘姥姥想起女婿祖辈与贾府认过亲,便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府认下这门亲,刘姥姥拿回银子,渡过难关。
(2) [林黛玉进贾府]黛玉进府,贾母传饭。贾母正面榻上独坐,黛玉坐在左手边,王夫人陪坐,李纨和凤姐站在饭桌旁敬菜布让,外间伺候之人一声咳嗽不闻。
(3) [宝玉娶亲]瞒天过海,家族联姻。黛玉病重,一息奄奄,无人过问。贾母的心思在宝玉、宝钗的婚事上。薛姨妈得知“调包计”后,虽怕宝钗委屈,但仍应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表述绝对,“得到的资源愈多”错,原文有“可能”一词。
C.曲解文意,“这都与世态炎凉密切相关”错,原文说“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D.以偏概全,“分配标准为与‘己’关系亲疏远近”错,原文说“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做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