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3340字。
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 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②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yù,吃饱)看,游目而骋怀。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③山止川行,风禾尽起。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何谓“山”? 山者,宣也。宣气散,万物生。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④何谓“水”?水者,准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⑤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 “心与物游”的存在。
⑦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⑧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在我们眼前打开的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⑨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⑩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 “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⑪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 •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无名之志。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⑫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①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②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家往往借助山水的眼光,采用“游目骋怀”的方式,从整体出发,综观天地, 将观看化入胸壑。
B.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起承转合,因其难以相融,故而能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C.山主生,呈现为升势;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宋代画家用“戏墨”的方法最自由高效地体现山水的形神。
D.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
【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思路】
【答案】 B
【详细解析】
强加因果,原句是说“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在中国绘画中与天地相往来,自由地遨游在绘画的世界里,而西方绘画与之相比则存在差异。【并列关系】
B.我们能走进中国绘画构筑的诗意栖居的世界,体察万物,得益于中国画中的“戏墨”笔法。【条件关系】
C. 独立于中唐前后的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娱悦亲切以及牧歌式的宁静,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并列关系】
D.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有道而不艺”等句更是表现了他对道艺结合的重视。【递进关系】
【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3. 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记录了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B.“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绘的《四景山水图》,分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
C.《枯木怪石图》中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北宋范宽创作的《溪山行旅图》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A 选项只是说张择端的“艺”, 没有涉及“山水眼光”。
4. 古人提及画卷的时候,通常会说“观”。“观”是一种“谛视”,是指凝视、审视,不是写生意义上的透视,而是包含了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自古诗画同源,请结合李清照的 《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说此词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种“观”的。(4分)
5. 某博物馆拟拍摄一期宋代山水美学科普短片,由你拟写视频文案。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请你列出脚本拟写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蚕(节选)
茅 盾
①“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
②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ruò焚烧;引燃)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yǔ驼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