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10 10:26: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280字。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育学在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形成现代性的三种范式,即“情感美育观”“德育美育观”和“大美育观”。整体而言,这三部曲彰显了中国美育的发展轨迹,深化了当代美育学建构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建构均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美育学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席勒的《美育书简》及其阐发的“审美教育”观点。在席勒看来,美育是为社会的改造也是为人生的感性自由而存在的,这一观点不仅奠定了现代美育的基本意涵,而且拉开了“美育”现代性的序幕。
  席勒美育思想一经传入中国,便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联结在一起,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文化启蒙运动。蔡元培等美育先驱们不但继承了西方现代美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对于如何保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展开了新的理论探索。他们想用美育来切实发挥启蒙作用,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和本土化特征。这种“感性启蒙”不但是中国美育现代性的主要特征,而且与“民主启蒙”“科学启蒙”等观点一起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基本面。
  中国很多美学家都把德育作为美育的目的或者核心来强调。“德育美育观”这一中国美育现代性面向的形成,是与教育的变革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出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从教育方面来看,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德育化的美育”不仅对于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对于引领整个社会的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关于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如果我们仅仅把美育视为德育的附属,或者过分强调美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那么也就意味着美育对于个体、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外化”的道德输入的结果,而不是侧重于个体内在感性、情感能力的拓展,这也就在一定意义上弱化了美育所特有的“化育”之功能。二是中国美育现代性意义上的“以道德为核心的美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当然与现代化萌生时期所说的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也有很多差异。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主要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现代时期,我们美育的衡量标准和原则主要依据的是康德哲学的“审美无利害”思想,其理论前提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理论立场。而面对当前大众文化风行的文化现实,这种精英立场的审美境界与我们的文化现实有着巨大的疏离之感。
  简而言之,以德育为核心的美育观,是西方现代美育思想中国化的一个基本体现。它所立足的,实际上不是单个个体的物质利益,而是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层面。这种“德育美育观”实际上既体现了我们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的本土化转换,又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合理盘活,同时也是当前社会文化政策对于美育影响的一种彰显。
  如何建构我们的美育话语自信,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点。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传统,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有世界眼光,培养人们共同的情感、精神和理想;一方面要坚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正是21世纪以来美育进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原则。
  当前美育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居间性”的价值取向和学科特点,这是“大美育观”路径的理论前提。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大美育观”并不是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简单相加,更不能用某一个学科来取代美育学。中国美育学是伴随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出现而同步产生的。二者之间既相互融通又相互区别,特别是美育的实践性,充分说明了美育必然也必须打破美学的学科界限,包含更多的内容。“走向生命实践、关爱个体生存”,这恰恰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美育建设的根本任务。
  与此同时,“大美育观”绝非将美育“大而化之”。我国当代美育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些多元化的美育话语整合、融通,并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概而言之,中国美育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学科化与知识化的融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美育的特色,也是未来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王亚芹《中国美育现代性的三种范式》)
  材料二:
  美育与时代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不同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期盼不同,同时也赋予美育不同的使命。
  新时代美育对国民审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的美育工作应积极解决时代需要与国民审美素养之间的落差问题。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充沛、科技发达、审美和艺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美育学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西方席勒的美学思想,其“审美教育”观点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基本面。
  B. 20世纪90年代,我国很多美学家立足于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层面,在对西方美育现代性资源进行本土化转换的基础上,形成了“德育美育观”。
  C. 中国美育学经过发展形成了“情感美育观”“德育美育观”和“大美育观”三种范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现代美学。
  D. 新时代美育应从多方面入手,打破多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这不仅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定位和价值,也是未来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席勒美育思想一经传入中国,便与中国社会现实联结在一起,演变成一场社会启蒙运动,这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和本土化特征。
  B. “德育美育观”是伴随着教育的变革以及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它不仅维系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价值观。
  C. 新时代的美育工作要着力解决时代需要与国民审美素养之间的落差问题,要全面构建以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
  D. 我国当代美育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把多元化的美育话语进行整合、融通,并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中国式现代化美育的特色。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德育美育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德”与封建伦理道德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是指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 这里 “美育”侧重于个体内在感性、情感能力的拓展,对道德有特殊的“化育”之功能。
  C. 要平衡美育与德育及其他教育的关系,如果一味偏颇,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则会过犹不及。
  D. 其衡量标准和原则的主要依据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这与我们的文化现实较为一致。
  4. 材料二采用了总分式结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好处。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大美育观”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渡口和茶亭
  徐  鲁
  孙犁在《山地回忆》里写到,在太行山区打游击的年月,他和一个洗菜的小姑娘相遇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在河边洗菜的小女孩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样的细节和感情,显然来自作者真切的经历与体验。
  我对于幕阜山区的感情,也是如此。多年之后,当我重新站在富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