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90字。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艺术领域并在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人工智能艺术逐渐成为艺术共同体的一员。于是,一个人工智能美学的难题产生了:人工智能艺术中是否存在美感?
如果我们承认人工智能与人的基本差别,就可能澄清很多误解。传统艺术和美学理论假定了艺术作品来自独创性,来自深深的内在感受或饱满的心灵,而人工智能则向我们提出一个新挑战,没有这些同样可以生成艺术作品。这就让我们反省,我们在作出美学判断的时候,到底是依据哪种标准进行判断。如果我们把人的能力看作身体与大脑、感觉与理性的双向结合,就会发现人工智能很难具有人类的广泛感知力,那些能够被演化为计算的感知力将被人工智能所掌握,而那些不可转化为计算的感知力只能归自然人类所有。由此而论,似乎某些身体感觉是无法被计算化的,从而人工智能也无法具备感觉的直接性。
人工智能无疑要去模仿人的能力或功能,但把人的功能转运到人工智能上需要一个预先设定的结构。人工智能模仿,是美学感觉上的效果探究。人工智能能够达成某种美学效果,但人工智能的感觉不同于人的感觉。人工智能的某种美感并非人的审美感觉,但它们之间有相似性,这一相似性不存在于两者的作用机制中,而存在于美学效果中。我们可以说,这一美学效果是仿若如此的,它好像人的美感,但并非人的审美感觉。
人工智能美学与现行美学观念大相径庭。用简单的话来说,人类与美的关联完全不同于人工智能与美的关联。当我们把美学功能当作一种可以展现出来的基于计算模型的所有可能性的时候,人工智能的介入让我们发现人工智能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它以人的能力的方方面面为模仿对象,在某些层面上甚至超过人的具体能力,但是它的模仿并不是对人的能力的无限模仿,而是有所限制的模仿,这一限制无疑来自人工智能的美学表达模型,而这一模型的基本规则必然出自我们对美学原理和规则的理解。
美学感是一个新词,完全为人工智能美学而造设。这一概念有利于区分人工智能与人的美感概念。美感是一个重要的人类学概念。我们假定,在美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美的体会,这些美的体会一定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我们就假定它不具有真实性,不具有直接体验的含义,即身体触发的意义。因而,美感既是由感受而发的,又是我们在美中能够获得所有感受性的保证。
“美学感”这个词是为了表达人工智能判断中既接近于人的审美判断,但又不同于人的审美判断的那样一种状态。这个概念的特殊之处在于,从表面上看,它直接呈现了机械复制的内涵。如果我们承认人工智能可以进行艺术创造,那么它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素质无疑与人的艺术创造是相当接近的。我们以前认为艺术创造是饱满心灵外化的表现,不可以用规则进行陈述和标明,但人工智能艺术却明确反驳了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观念。当然这一反驳并不说明人类就此走上以规则为主导的艺术创造,对人类来说,那依然可能是错误的方向,但是对人工智能来讲,这却是唯一的、不得不如此的方向。不可能脱离规则来谈论人工智能的创造,甚至更进一步判断,人工智能的创造本来就是以遵循规则为基础的计算模型的建造和实践。任何一种美感的成熟都离不开某种明确的美学倾向。因而,当我们陈述美学感的时候,其内涵是以规则为基础的,而从具体的美感呈现来说,没有美学规则,我们就难以有明确的美感。
从“美学感”“黄感”这两个概念可以发现人工智能与人的审美感受的不同,从此我们可以将非人的艺术与人的艺术进行对照,它们在效果上是相同或相类的,而这样的相同或相类都离不开人这个中介。没有人类活动,就根本不存在艺术活动,不存在人工智能艺术,也不存在美感以及美学感这样的形态。
人工智能的美学感既顾及了人类美学观念当中美感的生成,又指出了人工智能艺术创造或美学效应中所包含的根本性差异的基础,虽然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人类主义美学观念当中是被贬抑的,但是借着这种被贬抑的观念,我们可能走向广阔的人工智能创造与人的创造相互促成、和谐共进的未来。
(摘编自王峰《仿若如此的美学感: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凭借它具有的美感已深入艺术领域,逐渐成为艺术共同体的一员。
B.人工智能创作艺术作品时不需要像人那样有深深的内在感受或饱满的心灵。
C.人工智能的美学表达模型决定人工智能对人的能力的模仿是有所限制的模仿。
D.美学感的概念既顾及人类美学观念,又指出人工智能美学效应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无论多么强大,终究不能将人类的感知能力完全计算化。
B.人工智能的某种美感与人的审美感觉只是相似,并不相同,所以不能称为美感。
C.人工智能艺术完全颠覆了不以规则而全凭饱满心灵外化进行创造的传统艺术观。
D.美学感概念的提出,可以让人们正确区分人工智能和人的艺术创造的美学价值。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美学感”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感时伤世而创作《登高》
B.AI画出精美的《清明上河图》
C.ChatGPT创作美丽的童话故事
D.“小冰”软件写出《长江赞》
4.材料最后一段运用多重复句进行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4分)
5.在关于“人工智能的美学问题”的研讨会上,有人说人工智能的美学是“基于人类审美形态的理解之上而进行的计算性模仿”,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神秘的地窖
韦如辉
要不是那场连绵的秋雨,也许我不会过早知道,父亲笨重的木床下,藏着爷爷开挖的一个地窖。
六岁记忆中的那场秋雨,像父亲晚年没完没了的唠叨。①雨水从屋顶一片裂瓦开始,顺着墙角,蚯蚓一样爬到父亲床下,一步步钻到地窖里。
睡梦中,父亲晃醒我,说,快,快起来,下地窖。
父亲点燃一根蜡烛,递到我手里,猫着腰,钻到床下。烛光随着父亲的行进而行进,在雨水滴滴答答的夜晚,父亲慢慢矮下去,只露出一颗荒芜的脑袋和一双慌乱的眼睛。我把水桶、水瓢和扫帚一一递到他手里,他嘱咐我,蜡烛要往地窖下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