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900字。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想了解科研进展的公众来说,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去查阅专业的学术期刊,因而基于科研论文而产生的科学新闻就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了解科研进展的重要渠道。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以科学新闻的方式传播和扩散有关的科研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科普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相应科研成果的引用率,这在实证研究方面是有研究结论支撑的。而对于科学新闻的生产来说,基于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科研论文而生产出来的内容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科学性,同时也能够满足公众的相关需求。
从上述角度来说,科研论文与科学新闻的有效衔接应该成为一个“惯例”。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科技期刊也都采用了这样的模式,那就是在通过同行评议的科研成果发表之前,将准备好的科学新闻稿件以各种形式提供给媒体记者,并且协助媒体记者做好相应的采访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在科研论文发表的同时最大化地扩大传播效果,抓住公众的关注度,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实际上这其中还涉及一个重要的原则,也就是英杰芬格规则。该规则是由弗朗茨•英杰芬格在1969年提出的,大概内容是说,在科技期刊未发表科研论文之前,不宜通过媒体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换言之,媒体上报道的科学新闻应该基于同行评议后的科研论文。当然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一种做法,因为从取得科学发现到发表科研成果,其间要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但是媒体则追求科学新闻的独家和首发权。因而一些科技期刊采取了设置“限时禁发”的制度,以确保对科研成果的相关新闻报道要以科研论文的发表为基础,当然也就有了随后的“无论文、不新闻”的具体实践。当然,随着媒体发表节奏的加快以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限时禁发”制度的时间延迟越来越短,科学新闻甚至可以做到与科研论文同步上线,但是无论如何,对科研成果的报道还是要基于科研成果的发表。
但是,现实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一个背离这种原则的现象,那就是一些科研人员绕过科技期刊或者绕过同行评议,直接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媒体和公众“公布”科研成果,当然这其中涉及科研成果首发权的问题,但同时也给科学新闻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比如斯坦利•庞斯和马丁•弗莱西曼并不是通过科研论文而是借助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外宣称他们在室温下成功地完成了冷核聚变实验。而最近的例子莫过于,近日韩国物理站上传了两篇论文,宣称发现了首个室温常压下的超导体。虽然科学界对这一情况相对冷静,因为有关室温超导的“乌龙”,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这个“乌龙”再一次给金融界,尤其是投资圈带来了震动,“资本市场被引爆”,甚至有人调侃说:“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金融圈多次攻克重大科学难题,而科研圈总是跟不上之间的矛盾。”这种说法虽然有戏谑的成分,但是也说明了当前科研成果发表与科学新闻生产之间的张力。
其实在这一轮的媒体报道过程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品味的现象,当然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做好基于科研成果的科学新闻生产。
首先,科学媒体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只发表在科技期刊中,更加追求在公众中的知晓度,因而一些科研成果采取了某种意义上的“亲媒体”做法,甚至让科研结论变得更加“诱人”。毕竟每年有大量的科研论文被生产和发表出来,为了得到媒体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新闻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能起到科普的功能,并能提升科研成果的引用率。
B. 作为科研论文与科学新闻衔接的“惯例”,科技报刊的工作人员应提前将科学新闻稿件提供给媒体,并协助做好采访工作。
C. 现实中会有一些科研人员违背英杰芬格规则,以某种“亲媒体”的形式进行科研成果的发表,以追求公众的知晓度。
D. 作者认为,科学共同体在科研成果从发现、发表到传播的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应得到强化,以确保做好科学新闻生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术期刊可以追求最大化的新闻效果,但是必须以相关科研论文的发表为前提。
B. 1969年英杰芬格规则被提出之前,媒体所报道 科学新闻不必基于同行评议后的科研论文。
C.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现实情况下科研成果与科学新闻之间的张力问题。
D. 自媒体相关从业者的科学素养如果能够得到提高,将有助于目前科学新闻生产的规范化。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品牌某系列手机“未发布先销售”的策略,引发全民抢购热潮,而且获得媒体及消费者广泛好评。(《文汇报》)
B. 张文宏教授点评mRNA疫苗技术的落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盗火”,预示可能会带来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变。(《第一财经》)
C. 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使用量子纠错技术将量子比特的寿命延长一倍以上,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证明了量子纠错的可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D. 央视公开采访中,中国JF-22风洞设计师姜宗林指出,中国在驻定斜爆震发动机方面取得一定突破,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
4. 一篇媒体报道的规范的科学新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作者认为的科研成果与科学新闻之间的张力具体指什么?应如何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作为科研论文与科学新闻衔接的‘惯例’”错误,结合原文“科研论文与科学新闻的有效衔接应该成为一个‘惯例’”可知,原文是“应该成为”是未然情况,选项“作为……‘惯例’”表达成了已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子
何立伟
我有时候还真有点怀念长沙的老巷子。我年少时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巷子里的生活。我出生的地方便是一条曲里八拐的幽深小巷,叫甫觉里,在巨洲酒店,即老湖南旅社的后头。我家住的是巷子里头的一栋老公馆,从前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位军官,两层的红砖木楼房,楼上楼下皆有很大的堂屋,住了四户人家。我家在楼上,对面住的人家也有一个细伢崽,姓蒲,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