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月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24 21:47: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70字。

  衡阳市2024届高三1月统一考试试题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褒善贬恶既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命题,又是其核心宗旨。然而,自近代以来西方科学主义史学传入后,褒善贬恶因其浓重的道德评判意味而遭到人们的厌弃,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不再受人关注。有鉴于此,揭示褒善贬恶被遮蔽的文化内涵,对于正确认识传统史学的价值,尤显重要。
  自孔子以后,褒善贬恶即成为传统史学之成法。荀悦认为史学的作用就是褒善贬恶,他撰述《汉纪》就是要“惩恶而劝善”。褒善贬恶还是古人评论史书优劣的重要标准。《晋书》评陈寿《三国志》时说:“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特别提到“劝诫”“得失”“风化”。
  褒善贬恶在中国传统史学中有诸多呈现方式。其一,“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被看作是褒善贬恶的重要书写方式,这种方法通过“属辞比事”,以一字寓褒贬的形式,表达史家对善恶的评论,如“平”“伐”“讨”为褒,“乱”“逆”“叛”“祸”为贬。其二,寓论断于叙事。如司马迁《史记》在叙述史事的过程中寓褒贬,或借史料之取舍传心中之隐曲,或托他人之口代自己立言,以达到褒善贬恶的目的。其三,设立传目。纪传体史书通过“类传”的方式,彰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善恶评判。譬如《良吏传》《忠臣传》等,记载的都是值得褒扬的人物,体现的是“善”;而《奸臣传》《叛臣传》之类,记载的都是要贬斥的人物,代表的是“恶”。一褒一贬,史家态度尽显其中。其四,论赞、史评和史论。如《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意在发表对史事的评论。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很大一部分要依靠道德维系,人的善恶会影响社会风气甚至政治秩序的好坏,史学褒善贬恶,“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价值取向是引领社会向善。但是,这样的作史准则遭到近代以来科学主义史学思潮的质疑,其价值和意义一直被遮蔽,没有得到理论上的澄清。
  其一,求真与求善的关系。以求真为首要目标的科学主义史学认为,传统史学褒善贬恶,必然掺杂个人好恶,为了某种目的而篡改历史,影响历史的真实。其实,传统史学并不存在“求真”与“求善”的冲突。相反,二者是统一在一起的,古代史家经常将“直书其事”和“惩恶劝善”放在一起讨论。古代史家认为,史书要做到惩恶劝善,必须“直书其事”。换言之,“直书其事”的目的就是“惩恶劝善”,求真是前提、手段,求善是目的、归宿。
  至于史学上“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做法,也要看尊者、贤者、亲者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否则就不必为他们隐讳。因此,理解传统史学求善与求真之间的关系,必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意蕴,否则就会陷入纯粹客观主义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其二,道德的历史性和合理性问题。传统史学对历史进行褒善贬恶式的道德评判,其标准是儒家伦理纲常。近代以来儒家伦理纲常被认为是“吃人”的道德。因此,传统史学的“道德垂训”就成了人们唾弃的对象。虽然善恶的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决定历史道德诉求标准普遍性的,一定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人性。古代史家不会因功业之“成”而宽恕其中所体现的行为之恶,也不会因为功业之“败”而忽略其中所体现的行为之善。褒善贬恶的核心是完善人的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非为成功者唱赞歌,为失败者唱挽歌。它有着更长远的考量,那就是要实现完善的道德人,并把它当作人类历史的终极目标。
  善、恶与历史发展是古今中外史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西方史家特别关注“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康德、黑格尔等都从不同角度论证“恶”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客观分析了殖民者“卑鄙的利益”这种“恶”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古代史家从来不认为“恶”对历史有推动作用,他们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是“善”。他们褒扬“善”,贬斥“恶”,目的就是希望人们发扬人性中的善,克服人性中的恶,促进人的道德升华,从而“树之风声”,引领人类社会向善。
  (摘编自王记录《褒善贬恶与传统史学的向善追求》)
  材料二:
  中国历史的代表性著作很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历史向善论与历史趋恶论的两极主张。历史向善论引导下的历史叙事,与历史趋恶论主导下的历史叙事,就为人们面对同一部历史时,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画面:在前者那里,历史总是光明的,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褒善贬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核心宗旨,但伴随着西方科学主义史学传入,遭到人们的厌弃,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不再受人关注。
  B. 陈寿的《三国志》具有“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惩恶而劝善”的功能。
  C. 与科学主义史学不同,传统史学强调褒善贬恶,首重求善,次重求真,可以为了实现惩恶劝善的目的而忽视历史真实。
  D. 中国历史出现了历史向善论与历史趋恶论的两极主张,这给读者带来了困惑,所以必须引进融贯理念整体实现中国历史的叙事目标。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光曰: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填服天下也”,这是中国传统史学褒善贬恶的呈现方式之一。
  B. 史学上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做法,这与“直书其事”存在明显矛盾,影响了历史的真实性,是不足取的。
  C. 传统史学褒善贬恶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标准,虽然这一标准曾遭到质疑,但通过褒善贬恶完善人的品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D. 西方史家特别关注“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中国古代史家对此从来不认可,他们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是“善”,对“恶”要加以贬斥。
  3. 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
  A. 《史记•陈涉世家》写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B. 《左传》中写到,“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C. 《孟子•梁惠王下》对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记载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中,权遣使谓备曰:“(璋)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段在本文论述中的作用。
  5. 我们应当如何辩证看待历史趋恶论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可以为了实现惩恶劝善的目的而忽视历史真实”说法错误,这仅是科学主义史学的主观认为,文中用“其实”表明并非如此,传统史学是将“求真”与“求善”统一在一起的,而且将“求真”看作是前提和手段。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子
  何立伟
  我有时候还真有点怀念长沙的老巷子。我年少时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巷子里的生活。我出生的地方便是一条曲里八拐的幽深小巷,叫甫觉里,在巨洲酒店,即老湖南旅社的后头。我家住的是巷子里头的一栋老公馆,从前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位军官,两层的红砖木楼房,楼上楼下皆有很大的堂屋,住了四户人家。我家在楼上,对面住的人家也有一个细伢崽,姓蒲,后来跟我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