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410字。
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得分: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
材料二 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诞生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诗歌的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诗人往往借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就暗含着情感。
B.在英美现代诗歌中,诗人经常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毫无做作,比较直率地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C.几千年来,中国人非常依赖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这种环境也影响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诞生。
D.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通常在西方诗歌中,主体都占据诗歌的显要位置,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主体却常常是缺席的,或被隐藏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易•乾卦•文言》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其中便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B.西方诗歌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而这种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从二元分立角度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C.崔道融的《梅花》诗写的是梅花,但寄托的却是诗人心中对梅花的钟爱。诗人隐藏在梅花的后面,主体与梅花二者交融。
D.西方现代派诗人主张把“我”消融掉,这里提到的“消融”和中国古诗里常出现的主体的“缺席”“隐藏”相似。
3.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材料二提到的中西方诗歌主体在场与否的典型情况的是(3分)(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其一》)
B.“你可知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歌德《迷娘(之一)》]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D.“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普希金《致大海》)
4.根据两则材料,总结出中西方诗歌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5.材料二通过《梅花》的两个版本,展现了主体在场与隐藏情况下的诗歌风格差异。这两种风格导致读者的阅读体验存在显著的不同。请从两个版本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和你的理解,从读者的角度简要评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哥们是孽障①的人
李修文
①“砰”的一声,一支巨大的爆竹在半空里鸣响,冻雨骤然而止,炊烟升上屋顶,一个荒凉地界的农历新年,总算是掀开了序幕。
②然而,爆竹越响,我便越是躁乱不堪——我来此地,原本是为一个剧组救急,没曾想到,我前脚才到,剧组后脚就宣告解散了,我也只好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正在收拾行李的时候,竟然被人直接关在了剧组借住的一幢小楼里。原来,剧组欠了拍摄地不少钱,不知何时,制片人竟然带着大部分人逃跑了,未及跑出的,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