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市耀华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20400字。
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山间下坡,眼前突然开阔。柳枝拂动,把淡淡的水光( )了上来。这就是未名湖了。过小桥,可见德才兼备体健全七座建筑。其中健斋是座方形小楼,靠近湖边。住在楼中,可细览湖上寒暑晨昏各种景色。健斋旁有四扇石碑,一排站着,上刻两副对联:“ ”“ ”原立在湖边石舫上的小楼门前,小楼毁后移至此。
从未名湖北向西,到西门内稍南的荷池,荷池不大,但夏来清香四溢,那( )的气息,到冬天似乎还可感觉。一九八九年五月四日,荷池旁草地上,新立起一座极有意义的碑,它不评风花雪月,不记君恩臣功,而是概括了一段历史,这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的正面是碑文,背面刻有全体为抵抗日本侵略,为保卫祖国而从军的学生名字。碑文系冯友兰先生撰写,闻一多先生篆额,罗庸先生书丹,真乃兼数家之美。文章( )着一种爱国家、爱民族、爱理想的深情,看上去,真不觉得那是刻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每于夕阳西下,来这一带散步,有时荷风轻拂,有时雪色侵衣。常见人在认真地读那碑文,心中不免觉得( )。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 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牵 感人肺腑 充满 宽慰
B. 拉 沁人肺腑 洋溢 宽慰
C. 牵 沁人肺腑 洋溢 安慰
D. 拉 感人肺腑 充满 安慰
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飞楼俯映柳荫多,画舫平临苹岸润。垂虹影界水中央,夹镜光澄风四面。
B. 画舫平临苹岸润,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C. 飞楼平临柳荫多,画舫俯映苹岸润。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D. 画舫俯映苹岸润,飞楼平临柳荫多。夹镜光澄水中央,垂虹影界风四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在动作上,“牵”比“拉”更显柔和,因为动作发出者是“柳枝”,比较柔软,而且前文有“拂动”,所以选用“牵”。
感人肺腑:形容人内心深深感动。沁人肺腑:吸入新鲜空气像渗入内脏一样感到舒畅。因为此处用来形容的是清香四溢的气息,所以选用“沁人肺腑”。
充满:布满、填满或充分具有,多用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洋溢: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此处动作对象是“爱国家、爱民族、爱理想的深情”,属于一种情绪,所以选用“洋溢”。
宽慰:多用于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理解和支持,使人宽心。安慰:表达关爱、支持或鼓励,让人安心。此处写散步时见人在认真读碑文,并非遇到困难,而是感到安心,所以选用“安慰”。
故选C。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离骚》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
B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北宋词人
C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 《死水》 民主战士
D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朱自清 《故都的秋》 革命烈士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这种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有“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