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湘东十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150字。
2025届湖南省湘东十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和提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出现什么改变?”“还有什么可能?”“那个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提问—假设—证明—新知,人类的认知图谱不断扩充着。真理是成功的假设。地理大发现,生物进化论,蒸汽机的鸣响,飞行器的诞生,人们潜入海底,遨游太空……还有那些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宇宙的起源,意识的产生,生命的密码……人类对世界的探究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问起来就没完没了。不是说宇宙是无限的吗?而宇宙又在膨胀着,那么它的外面又是什么呢?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这就像一个圆圈,直径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双翅膀。自然科学往往引导我们寻找唯一正确答案,但一涉及文化和艺术,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开放的。艺术家们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们甚至鄙视轻率的结论,而更热衷于呈现人性的矛盾和人类的困境。即使盲信让人幸福,提问让人痛苦,他们也选择后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代的元好问看到大雁殉情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自己心里的悲伤吗?”卡夫卡可是一个执着的人;“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无从抉择;“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想造福。”歌德长诗里的浮士德自我叩问……人类以创作对抗孤独和死亡,又因为最终无法逃脱而拥有某种悲壮。
什么是艺术?不同时代人类的回答大相径庭。毕加索的《梦》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的美有什么不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奥盒子》,杜尚的小便池凭什么被称为“艺术”?摄影术出现后,人们问:“绘画已死吗?”人工智能软件“创作”的肖像画出现在拍卖市场,人类的艺术是否又死了一回?倒是中国艺术家徐冰说得干净利索:“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艺术干预生活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而宗教和哲学试图回答问题。
最简单的提问,回答起来却最费周章。要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需要搬出整部宗教史和哲学史。当佛陀还是悉达多王子时,他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诸多苦难,就问:“如何才能消除痛苦与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为了回答这一个问题,他抛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离开了父母妻儿,用了六年的时间艰苦修行,形销骨立,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哲学家们忙活了几千年,试图回答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种种考问。我们的意识从何而来?有没有天赋的知识?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肉体与精神是什么关系?……他们竭尽一生,试图从不同角度解答这些问题。而他们也因此用各自的方式回答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提问:最要紧的问题是,你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质疑权力常常是叛逆的开始。陈胜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问:“卢梭先生所宣扬的人人生而平等,如果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女性,还算不算真正的平等?”青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马丁•路德•金设问:“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并且自答道:“因为忍耐的杯盏已经溢出,人们再不愿被投入绝望的深渊。”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往往来自一个个不肯向常规就范的倔强的提问。
(摘编自杨澜《〈提问〉序篇》)
材料二:
我们希望学生有视野、要用功、要发问,这是很重要的训练。有视野很重要,跑到高山上以更广阔的视野看世界。如果没有工具,就只能远望,因此掌握工具也很重要。20世纪70年代,我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读了很多书,包括量子力学、几何等等,从中获得了工具,得出了重要的成果。这里我也希望大家做学问的时候,一定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走。提出问题是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提问—假设—证明—新知,这个过程扩充着人类的认知图谱。
B. 艺术家们往往鄙视轻率的结论,即使提问让他们感觉到痛苦,他们也宁愿选择提问,而不去寻求答案。
C. 掌握工具是解决不同问题的前提,但要掌握工具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丘成桐就是从大量书籍中获得了工具。
D. 对问题进行各种程序的加工,有助于引导学生向具有语文学科研究价值的问题聚焦,探索有效方法予以解决。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各色各样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以反问、设问、追问等方式去认知自我和世界。
B. 丘成桐巧妙引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改原句孤寂和感伤的基调,用来形容解决问题后的满足与宁静。
C. 材料一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运用大量的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从不同领域论述提问的重要性。
D. 材料三以学生阅读为例,阐述了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处理好这些问题,最后形成问题处置的学习成果。
3. 下列问题,最符合材料一第四段所说的“最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最费周章”的一项是( )
A.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 林庚:“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C. 张伯苓:“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D. 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 请根据材料三完成“‘阶梯式’问题处置策略”图形。
“阶梯式”问题处置策略
5. 杨澜在《〈提问〉序篇》中写道:“屈原写下《天问》,一口气问了170多个问题,没有一句回答。”“一个人因为爱提问而送了命,罪名是‘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他的名字叫苏格拉底。”屈原和苏格拉底的提问的意义何在?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三篇文章共同探讨了提问在科学、艺术和教育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强调提问推动人类认知进步,无论在科学探究还是艺术创作中,都具有重要价值。材料二通过丘成桐的学术经历,指出提出和解决问题对基础科学发展的关键作用。材料三则说明了教育中从提问到探究的完整过程,强调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整体来看,提问作为探索和理解世界的起点,是所有创新的核心动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们也宁愿选择提问,而不去寻求答案”表述不准确,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但一涉及文化和艺术,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开放的。艺术家们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们甚至鄙视轻率的结论,而更热衷于呈现人性的矛盾和人类的困境”可知,艺术家不是不寻求答案,而是“不急于提供答案”。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懒人
老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在我的经验中,他是世上第一个懒人,因此我对他很注意:能上“无双谱”的总该是有价值的。
幸而人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