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40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②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数”。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③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峯,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④《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鷩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周礼之所以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此小者关乎地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
⑤周代乃礼仪大邦,其礼仪制度和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与名物学息息相关。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后人常以周礼皆为“繁文缛节”,对此多有讥刺,认为其繁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诸多“名物”的区分和配用上。其实,正是借助于“辨析名物”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实、名号、名分、名序、名目等格外敏感重视,也正是由此而来。
(摘编自王静、郗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刻物”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
材料二:
①张定浩《文学与名物》一文讨论了名与物在文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基本相对性,在于使人“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①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单是知道这些事物抽象和普遍的名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们在彼时彼刻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将那些被湮没的具体的名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典籍为物怪命名会描摹其声音或记载其活动场所,以准确识别归类,建立秩序。
B. 借助“辨析名物”构建起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周朝才成为礼仪大邦,进入较高的文明。
C. “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既能保存真实存在的历史,还能安放人真实的活动与感情。
D. 从“命名识物”到“文呼”,中国古代的名物观呈现出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发展趋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等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辨析名物的重视。
B. 《周礼》中对名物区分细致、配用明确,近于繁缛,是因为“名物”有“用事”目的。
C. 《周礼》中“名物”承载着抽象伦理象征意义,意在说明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
D. “无用之名”相较于“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打破了简单固有的符号化认识,才在当时具体地被唤起。
3. 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刘姥姥在宴会上以庄稼人的本色语言巧妙应对牙牌令,连比带划,逗乐贾府众人。
B. 宝钗设宴,提议咏菊作诗,黛玉连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最终夺冠。
C. 在斗草报花草名的游戏中,豆官以“姐妹花”难住众人,香菱则以“夫妻蕙”应对。
D. 宝玉生日宴上,众人以抽签的方式行酒令,每支签上都画有一种花,并附有诗句。
4. 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两个画线问句的论证效果。
5. 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概括孔子提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主张的意义。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命名与文学、社会秩序及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材料一侧重于历史和文化层面,探讨了命名对早期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尤其是与礼仪制度的严密关联,而材料二则从文学角度分析了命名和物之间的审美及文化意义。通过具体的命名,可以恢复和保存真实的历史及情感,而在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换,则打破了固有的符号化认识,展现了复杂的文学与文化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以准确识别归类”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可知,先秦典籍中对物怪的命名只能大致分类,尚未做到完全对等。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线
尹杰
①我知道你身处火线。
我梦见风把你吹圆了。这样也好,显得你强壮些。要不了几场风的滋养,你的筋骨就会真正地圆起来,抢回风占据的地方。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扎紧棉衣上的带子,把它像钢丝一样缠裹在身上。我在朝鲜的棉衣还真不如你的。你母亲见到了,让我脱下来,捶洗了几次,也没法还原本色。②把血汗洗掉,把硝烟的黑灰洗掉,把战火的腥味、宿营沾染的霜露、急行军浸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