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二(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10份)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1.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10.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2.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3.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4.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5.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6.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7.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8.doc
2011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题9.doc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如图6-2-1所示,电源电压 为6 V,电压表示数为3.8 V,则( )
图6-2-1
A.L1两端电压为2.2 V B.L2两端电压为3.8 V
C.电源与L1两端电压之和为3.8 V D.L2两端电压为2.2 V
答案:AB
2.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路两端存在电压,电路中一定存在电流
B.只要电路 中有电流,在电路两端就一定存在电压
C.电压的国际单位有伏特、千伏、毫伏、微伏等[]
D.经验证明高于36 V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
解析: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但电路中形成电流时,电路必须是通路,故A错,B对。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是伏特。只有不高于36伏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故C、D错。
答案:B
3.读出 图6-2-2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电流表示数为______ A,电压表示数为_ _____ V。
图6-2-2
答案:0.46 8.5
4.如图6-2-3所示,电源电压恒定,当开关S1闭合、S2断 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 V;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5 V,则灯L1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 V,灯L2两端电压为________ V。
图6-2-3
解析:当S1闭合、S2断开时,L1与L2串联,电压表测L1两端的电压。当S1断开、S2闭合时,L1和L2串联,电压表测L1和L2的总电压。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可知:L2两端的电压为L1和L2的总电压与L1两端的电压之差,即4.5 V-3 V=1.5 V。
答案:3 1.5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如图6-2-4所示,将S闭合后,V1、V2的示数分别为10 V和4 V,则 L1与 L2两端的电压分别是( )
图6-2-4
A.6 V 4 V B.4 V 6 V C.6 V 10 V D.4 V 10 V
答案:A
2.在图6-2-5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V1的示数为6 V,V2的示数为7 V。若电源电压为10 V,则灯L1两端电压为( )
图6-2-5
A.1 V B.10 V C.3 V D.6 V
解析:当电路中出现电压表时,应先进行电路简化,可以将电压表处看成断开。故本图可简化为如图所示,很明显是三个灯的串联电路。再观察每个电压表与哪段电路并联,读数即为该段电路两端电压。电压表V1测灯L1与L2串联后的总电压,电压表V2测灯L2与L3串联后的总电压,由串联电路电压关系得U1+U2=6 V,U2+U3=7 V,U1+U2+U3=10 V,联立解之得U1=3 V,即灯L1两端电压为3 V。
答案:C
3.如图6-2-6所示的电路中,要使L1和L2串联 ,甲、乙、丙三只电表应依次是( )
图6-2-6
A.电流表、电流表、电压表 B.电压表、电流表、电压表
C.电压表、电流表、电流表 D.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
解析:要使L1和L2串联,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L1、L2和乙表回到负极,所以乙表是电流表,甲、丙两表只能是电压表。若是电流表,则出现短路。
答案:B
4.使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时你发现: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_________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_________,公式可写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等于 之和 U=U1+U2+U3+……
5.按图6-2-7甲的电路图,将图乙的实物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起来,要求导线不要交叉。(甲图中电压表V1的示数是1.8 V,电压表V2的示数是3 V)
图6-2-7
答案:
[]
6.如图6-2-8所示,要求用电压表测L1两端的电压。请将图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图6-2-8
答案: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如图6-2-9所示的电路,灯L1、L2均发光,关于电压表V1、V2、V3的示数,下列各组数据信息的传递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发声的物体肯定不动
C.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2.电话话筒的作用是把声音的振动转变成_____________变化的____________。听筒的作用是把___________变化的___________通过电磁铁转化成薄铁片的_____________。
答案:强弱 电流 强弱 电流 振动
3.电话分____________信号和___________信号两种。___________信号在传递中容易失真,___________信号的抗干扰能力特别强,而且可以用电子计算机加工处理,还可以进行加密,故成为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
解析:电话分模拟和数字两种。模拟信号在长距离传输和多次加工、放大的过程中,信号电流的波形会改变,从而使信号丢失一些信息,表现为声音、图像的失真,严重时会使通信中断。通常的数字信号只包含两种不同的状态,形式简单,所以抗干扰能力特别强。
答案:模拟 数字 模拟 数字
4.图10-1-1甲图中是两个小朋友用“土电话”通信,乙图中是一位同学在用现代电话机与人交谈,这两种电话的传声原理相同吗?为什么?
图1 0-1-1
解析:这两种电话机的传话原理不一样,“土电话”机中的声波在绷紧的绳子中传播,到达“听筒”时引起空气的振动再传入人耳,因此传播的距离有限。现代电话应用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的原理传声,通话的距离可不受限制。
答案:这两种电话的传声原理不同。“土电话”是通过绷紧的绳子传声,而 现代电话是利用变化的电流传声。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听筒将声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B.话筒将电信号转变成声信号
C.听筒内部是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 D.话筒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来工作的
解析:电话的话 筒中有一个装有碳粒的小盒子,当你对着话筒讲话时,振动的膜片使碳粒电阻发生变化,经过碳粒的电流也发生变化,把声信号变成电信号。听筒内部有一个电磁铁,电流的变化使电磁铁的磁力发生变化,对膜片的作用也随之变化,使膜片振动,把电信号变成 声信号。
答案:C
2.电话的听筒主要应用了电流的( )
A.热效应 B.化学效应 C.磁效应 D.三种效应都有
答案:C
3.2010年7月,湖南省新晃县全面关闭模拟信号,将县城2万户居民转化为数字用户,使新晃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电视数字化的县城。下面的表示中,是模拟信号的是( )
A.~~ B.100 101 C.…―― D.0761;1326
解析:数字通信是一种既现代又古老的通信方式,可以用点和画、长短不同的声音、电流的有无、磁体的南北极、“0”“1”两个不同的数字等等来组成各种数字信号,用来传递丰富多彩的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像这样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数字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做数字通信。A中表示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信息,属于模拟信号。
答案:A
4.暑假,小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到北京,他准备在街上的电话亭向济南的家里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他已平安到达北京,可电话在“占线”。请你帮助小明分析一下,下列能造成这种现象的情况是( )
A.有人正在给小明所用的电话打电话 B.小明的家人正在用电话
C.北京和济南之间有太多的用户在通话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两部电话之间要实现通话,必须要有一对电话线把它们接通,使本方电话的话筒与对方电话的听筒连接,听筒与对方电话的话筒连接。当出现A、B、C三种情况时,都会导致电话交换机无法将两部电话接通。
答案:D
5.人类互相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请 你举出两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比较好的是第__________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从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驿站快马,到现代人使用电话、手机、电子邮件等方式,都在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传递着自己的信息。这些传递信息的方式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大致规律应该是:越先进的方式,它就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成本越低廉,使用越方便。
答案:(1)寄信 (2)打电话 (2) 快速、直接、方便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电话听筒的作用是( )
A.将声音转化为变化的电流
B.通过碳粒电阻的变化,使电流发生相应的变化
C.线圈的磁性强弱随变化的电流而变化,使铁片振动而发出声音
D.使电流直接转换为声音
答案:C
2.在中国移动通信大楼的顶部常可见到一些锅形天线,关于这种天线的作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是做广告用的模型
B.天线凹面斜向上方是用来接收卫星信号的
C.天线凹面朝水平方向是用来接收卫星信号的
D.无论天线朝什么方向均能接收卫星信号
思路解析:移动通信是通过微波来传递信息的,微波几乎是沿直线传播的,不会沿地面绕射,它是以地球同步卫星和地面站作为中继站不断地向远方传递信号的。通信大楼的顶部锅形天六、浮力的应用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物体 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_______的浮力F浮,同时还受到方向_______的重力G。当F浮<G时,物体就会_______;当F浮=G时,物体就会_______;当F浮>G时,物体就会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系,排开的液体重力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会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就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任一位置,这样的现象叫悬浮;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浮在水面上。
答案:向上 竖直向下 下沉 悬浮 上浮
2.轮船是根据_______制成的。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它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热气球是靠加热球内的空气,使其密度_________,相当于充入了_______的气体,当F浮_______G时就升空了,若需要下降则要_______,这时,球内空气的密度_______,当F 浮_______G时就下降了。
答案:漂浮的条件F浮=G 物体的浮沉条件 自身重力 减小 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大于 停止加热 变大 小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浮力等于重力,一定悬浮
B.浮力等于重力,一定漂浮
C.物体在水中上浮,在没有露出水面之前浮力不变
D.在水中匀速下沉的物体重力大于浮力
思路解析:浮力等于重力,有两种可能,即漂浮或悬浮。匀速下沉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上升的物体,在露出水面之前 V物不变,浮力不变,故只有C是正确的。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2010北京四中模拟模拟)浸没在盐水中的鸡蛋(不沉底),所排开盐水的重力大约为( )
A.0.5 N B.5 N
C.50 N D.500 N
思路解析:浸没在盐水中的鸡蛋将悬浮,因此鸡蛋的重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而一个鸡蛋的重力大约为0.5 N。
答案:A
2.把重5 N、体积为0.6 c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浮,F浮=6 N B.物体悬浮,F浮=5 N
C.物体漂浮,F浮=5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6 N
思路解析:假设体积为0.6 cm3的物体能浸没于水中,则F浮=ρ液gV排=1.0 g/cm3×10 N/kg×0.6 cm3=6 N,大于物体自身的重力,因此物体最终漂浮于水面上,由漂浮条件可得F浮=G=5 N。
答案:C
3.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铝块都放入水中,木块浮在水面上,铝块沉入水底。它们受的浮力大小是( )
A.木块大 B.铝块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思路解析:此题无法直接用阿基米德原理比较木块的浮力和铝块的浮力,因为虽然木块体积大于铝块的体积,但由于漂浮在水面上,它在水下部分的体积与铝块的体积无法直接比较。此题可将相同的质量(重力)作为比较的桥梁,利用浮沉条件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得出结论。木块在水中受的浮力等于木块的重力,铝块受到的浮力小于铝块的重力,而木块与铝块的重力相等,所以木块受的浮力大于铝块受的浮力。[]
答案:A
4.(2010河北课改区) 如图14-6-1所示,体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物体浸没在水中。甲上浮、乙悬浮、丙下沉,在甲露出水面之前,关于它们所受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14-6-1
A.甲受到的浮力大 B.乙受到的浮力大
C.丙受到的浮力大 D.甲、乙、丙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思路解析:三球体积相同,由图示可以知道,甲乙丙排开的液体体积相同,所受浮力也一定相同。之所以甲上浮,是因为甲的浮力大于重力;乙悬浮说明了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丙下沉说明它受到的浮力小于它的重力。所以D正确,ABC错。
答案:D
5.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___________,若排水量为1万吨的货轮,自身质量为2 000 t,则最多能装货物为_______t。轮船是采用_________的办法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思路解析:轮船满载时,浮力等于其总重力,即总轮船的重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也就是轮船的总质量等于排开水的质量,又轮船自身质量为2000 t,所 以最多能装货物为10 000 t-2 000 t=8 000 t。
轮船是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若要能够浮在水面上,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答案:轮船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8 000 “空心”
6.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F浮>G,则___________;若F浮=G,则___________;若F浮<G,则_ __________。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F浮___________G。请在图14-6-2中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图14-6-2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漂浮的条件,若用密度比较,可表示为ρ物>ρ(下沉)、ρ物=ρ(悬浮)、ρ物<ρ(上浮,最终漂浮)。
答案:上浮 悬浮 下沉 =
如图所示。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