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建立什么样的高考制度?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13 17:18:08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407
我没有读过大学,但是经历过文革前的最后一次高考,这就是1965年的高考。我是1962年进了一所农村中学,这个时候国家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压缩了高中招生,这所完全中学的高中当年只招收一个班级高一新生,报考的学生多达950人,录取率为5%多一点点,可以想象三年之后高中考大学的竞争情况。这一班同学中读完高中的只有42人,有7人中途辍学。当时的农村中学,除了正常放寒暑假之外,每年夏收和秋收季节还要放共计为一个月的农忙假。虽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的各种活动很多,经常有文艺晚会、歌咏比赛,运动会、球类比赛,也有过数学、物理、作文的竞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很少有同学在教室里看书学习,基本上都去参加各种活动,也有人会到图书馆里去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报杂志。学生的自修时间主要是早上1小时,晚饭后2小时。直到1965年的4月初才结束全部课程转入应试复习。全班只有8名同学考文史科,其他的全部选择理工医农。后来一共有23名学生考上大学,中等成绩的同学都考上了,这些同学后来回忆中学时代只感到生活上有些艰苦,学习并不紧张。如果不是政治原因,连同我一起还会5问同学一定能够考上大学。
国内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就出现在这个时期,有一些学校搞得非常紧张,1964年毛主席针对教育的春节讲话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表的。毛主席说:“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出偏题,出古怪题,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彻底改革。”
文革期间高考被迫中断,1977年才重新恢复高考,比较这两个时期的高考的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在于:由于高考竞争激烈,高中教育很快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入应试教育。高中教育在高二就进行文理分科,高三下学期之前就会进入应试准备。1985年以后,高考实现重大改革,总体趋势是减少高考科目的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共4门的方案,作为中国的高考制度已经基本成熟。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让受教育者的到全面发展。
今年春天教育部批准了江苏省的高考新方案,这是江苏省近十年来高考的第四次改革。4月8日起,依照这个方案2008年的高中毕业生的必修科目水平测试已经如期进行。江苏形容这次科目水平测试是“小高考”。《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记者报道说《江苏高考新政 真要“减负”路迢迢》,又一次把究竟能不能减负的问题提了出来。《扬子晚报》也有一篇文章提出:《江苏49.6万学生"小高考" 水平测试增负减负?》因此有评论指出高考改革挑战素质教育,其中能不能减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现在确是需要比较一下,这个方案究竟和过去的高考有什么不同,由此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分析一下这种改革是不是有必要性。新方案依旧是需要通过高考,考试并没有取消,虽说高考只考语、数、外,由此是不是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能推行素质教育?
中国有一句老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江苏教育厅机关算尽,但是应对的办法立即就出来了。4月10《扬子晚报》A3整个版面刊登了《“小高考”将引发连锁反应》,应对策略一应俱全。其中有:高一:可能提前分班,选文科更划算;老师:理科重视常识、试验,问可不再死读书;考生:分化成“三类”考生,备考计划各不相同。
江苏“小高考”之后学生关心的是这个结果,有“4A有望”、“可能不过”、“只求全过”几种类型,如果学生的目标是争取4A,就是四门必修课力求全优秀,一旦出现3A1B的结果,就预示这个学生有可能在明天的春天继续参加没有得A的这门功课进行补测,这一年就还需要“加餐”。不难看出只要不满意这个结果的学生都会寻求“加餐”,准备明年再考。这些学生既要准备语、数、外的高考,还需要顾及“小高考”的复测。为什么有学生会去全力以赴争取6A,原因不复杂这6 A对学校录取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能加10分。学校也一定会对已经取得4A和力争全A的学生进行加餐。确保高考最终的结果能让国内一类重点大学录取。
这篇报道分析得非常实际,很有用处,对考生的指导的作用显而易见。说明教师、记者对这个方案已经吃的很透,如果指导学生应试,已经是心中有数。不难看出来江苏这个方案最大所的特点是有利于学生备考,有利于学校组织学生应考。
有人质疑过这几年对高考不满意是家长学生不满意,这种频繁的改革是为了让顺应家长学生的这种不满意,现在看来包括有许多教师在内对这个方案会表示赞成的立场,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这种改革方案下的高中教育就会变成一个完全应试的过程,学生的负担,教师的负担并不会由此会减轻,有许多学生去追求更高目标将要付出的更多。我们是不能批评学生和教师的这种努力,对于每一个个体所付出代价都无法职责,因为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当的。
从教育机关制定这个方案的初衷看,选拔学生也许就会做得更完美,更公平。但是我们需要比较一下,这个方案改来改去,通过考试选拔还是一种基本的办法。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全部方法,更不能通过考试就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丝毫不会减轻。
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叹息说:“现在的高考改革几乎完全断送了举办综合高中的可能性,上高中就剩下一种选择,那就是一定要上大学。”
不久之前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先生接受《中国教师报》的专访,这位教育专家提出了:“高考压力是一个幌子”,他认为:“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常识。危险在于这个常识也可能成为一些人不思革新急功近利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的借口。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自由探索空间,这不是理想而是事实。有一些学校和教师个体,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努力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那么今天高考的这种变化是不是就能让现在的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更有责任?教书树人更有办法?“自由探索空间”更大了?这些课题教师的个体绝大多数是做不到的,整体也做不到,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考试制度,都是通过考试实行选拔。但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不能通过考试推动的,因此只有稳定考试,让教师熟悉这种考试,让这种考试成为一种惯例,这时候教师就有了“自由探索空间”,教师也就有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主动,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才有可能减轻,素质教育才有实施的空间。
现在就评述江苏这个方案的最终前途为时过早,但实践一定会做出证明折腾高考的最终贻误的是中国的素质教育,贻误教育兴国的方针的实施。稳定高考制度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教育中最大的事情,希望教育部的官员,中国的教育学者,以关心科教兴国的名义,以关心下一代的名义,以关心基础教育的名义,以关心教师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的名义,仔细论证一下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在高考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论证一下素质教育与高考孰重孰轻?确立教育要建立什么样的高考制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