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后期复习热点问题问答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13 15:09: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89
一.离高考只有近两个月时间,怎样复习更为有效?
按照复习的一般安排,4月初到5月初,是第二阶段的尾声。这一阶段,仍然是训练重点板块内容,如有的学校重点训练现代文阅读。5月初到6月高考前是以综合强化训练为主的第三阶段。根据这个安排,我以为首先要有重点意识,才能使复习更为有效。
首先是关于重要考点的重点意识。在这两个月时间里,对考纲里的重要考点一定要强化过关。重要的考点如第一题中的词语运用,就要全面检查落实。如:①词语积累的量怎样 ②哪些词语的词义是最容易弄错的 ③自己在练习中的错点主要在哪里。又如病句:①对考纲列举的病句类型的辨析是否熟练 ②练习中所有的类型是否涉及到 ③修改病句的表述是否规范。这些重要考点是高考必考考点,能力要求高,必须重点突破。
其次是突破自己弱项的重点意识。例如有的同学其他几项比较稳定,但文言文阅读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原因可能是以前都是匆匆忙忙地做题目而没有更为系统地深入地复习。那么此时就可以这样做:①回归课本,品味重要字词句 ②熟悉已经训练过的文言材料 ③强化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如常见实词及活用情况,考纲上列举的虚词,教材上列举的常见的文言句式,整理出来的常见的文言固定格式等等。这个阶段,整理、归类、再复习应该比再去多做新题更为重要。这样将考纲的重要考点和自己还要突破的弱项的重点结合起来强化复习训练,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这里也涉及到怎样处理好做新题和复习的关系问题。在后期,尤其是考前一个月,手里的最新模拟题(所谓的有预测性的仿真试题)越来越多,如果处理不当,也是会不利于提高效率的。在此时,我们要求同学们要有回归意识。即回归基础,回归到已经练习的材料中,不要贪多求全,不要抱着最好是能做到今年的几道高考试题的侥幸心理而陷于新的题海之中。所以,我们建议同学们将主要精力用来突出有关重点。对于新题,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性地做,如上述强化复习了文言文后,可以限定时间选做有关题目,以检查效果,及时矫正。
二.一到四题中哪些题目容易答错,应该怎样复习效果才会更好?
这个问题要结合每个考点的具体试题分析。例如语音易错,常常是常见字的读音容易弄错。如2004年浙江考题“招徕”和“青睐” 中“徕”和“睐”的读音,2005年浙江考题“怏怏不乐”“筵席”中“怏”和“筵”的读音,这两个字都是课文里的,这样的题目既要辨析,又要小循环强化识记。又如辨析错别字,2004年浙江考题“忧柔寡断”“饥肠漉漉”“良晨美景”,2005年浙江考题“名信片”“幅射”“世外桃园”考的都是常见字。可见,对于识记为主的内容,应在“常见”上多下工夫,效果就好。同时,结合词语的含义辨别字形,就不会看错。如“优柔”是“犹豫不决”的意思,与“忧虑”的“忧”没有关系。“辘辘”是形容车轮的声音,用在“饥饿”后,形象地表现出饥饿的情景,“漉漉”有三点水,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明信片”,因为邮寄时不用信封,所以用“明”。“桃园”应是“桃花源”,“源”是水源不是园林。“幅”与“辐”从两个字的形旁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基本意义。如果是词语运用这样的题目,既要识记一定量的常见词语的含义,又要注意辨析常见近义词语的不同点,再结合语言环境,推敲其具体用法,就容易答对。如2005年浙江考题,“病症”和“病征”,“症”是病,“征”是“征象”,是病症表现在身体外面的现象。“干预”主要是过问,“干涉”有“制止”和“硬管”的意思。“虽然”和“即使”区别在于,前者后面讲的是既成事实,后者后面讲的是未成事实。病句辨析只凭语感,不注意语法结构分析和逻辑分析就容易错。例如2005年病句辨析第一项,如果抓住主干,就知道是搭配不当。第二项抓住主干后再结合介词结构使用的特点,就会知道是成分(主语)残缺。第三项则可以从搭配不当和不合逻辑两个角度来看出它的错误。社科科技文章阅读只注意筛选信息而不注意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会出错,如常常用“如果……就……”或者“只有……才……”这些关联词语来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其含义是不一样的。复习时就应该将这些关联词的含义的差异点搞清楚。文言文翻译基础知识不牢固,尤其是对文言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积累少,最容易望文生义而出错。如2005年浙江考题的翻译题中“视”(比)、“去”(离开)、“再”(两次)这些考查的是古今词义的差异,“宁……耶”(难道……吗?)可以看成是固定格式,这些基础知识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所以,复习时回归教材,是进一步巩固基础的好方式。诗歌鉴赏题最容易出错之处是鉴赏时不管诗歌的具体内容,采用贴标签的方式鉴赏,表述就显得空洞。如2005年浙江考题的诗歌赏析就应该抓住“恨”“背西风”“愁热”“深藏”这些关键词语具体分析品味。复习时就应该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候抓住“诗眼”或“词眼”品味,就能理解诗的主旨,这样再解答其他小题目,就容易答对。默写名句易错,如2005年浙江考题中“渺沧海之一粟”,“沧”易写成“苍”,“粟”易写成“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烦”易写成“繁”,有的写不出或张冠李戴。复习时应该从三方面强化:一是注意理解记忆,真正理解名句的意义以消灭错别字;二是平时背诵不能只背上下句而应该整体背诵,题目的填句环境变了,也能写出;三是口头背诵和注重书写过手结合,这样就记得牢,写得准。
三.做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时,容易出错的是哪些地方?怎样答题才更准确?
首先,不注意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是出错的主要原因。主旨把握不准,解题时就会因没有中心而偏离正确的理解。复习训练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结合分析文章的思路层次,抓住关键句就可以准确把握了。如2005年浙江省考题第21题为“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这是一个主干题目,分值为6分,涉及到文章的主旨,如果不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分析理解,就难以准确回答。
其次容易出错的是不善于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常常是完全用自己的话回答,因而概括不准,偏离文本旨意。如同上考试的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原文的后文有:
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根据题目要求,“似乎”修饰“远离”应该有“离开”与“没有离开”两层意思,再注意“这些”的指代含义,回答此题就得顾及上下文。看上下文,都要概括“这些人”的行为和思想。下文已具体写出了“这些人”“似乎离开”,对原文加工概括即可。本题答案可以概括为: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又如同上考试第19题是“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此句在开头的一段文字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