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渐入佳境——我对《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朱旭微  时间:2007/4/17 9:39: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04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文”为取向的语文教学就是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实现语文科所特有的熏染功能,培育学生的人格与精神,它主要集中在文学教学中。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就是进行以“文”教学的一个好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
  (执教人   王玲)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巨人”?
  生1:在某一事业上做出成就的人。
  生2:高大、健壮的人。
  师:两位学生一个从影响,一个从外形上给“巨人”下了定义。贝多芬身体矮小,身高1.66米,生命也很短暂,他为何会是个“音乐巨人”呢?
  生1:音乐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师:利用朱熹三到读书法,朗读课文,完成问题——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说明。
  生1:从文章第5、6两段的饮食、衣着描写,可见贝多芬是个随便的人。
  生2:贝多芬孤独,他聋了。
  师:贝多芬的孤独还表现在哪里?
  生1:“纯然孤独”。
  师:“纯然”是什么意思?确实,这位同学认可前位同学的观点,贝多芬是孤独的。大家请看文章第18段,贝多芬的内心很孤独,哪些语句可看出。
  生1:“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师:还有“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贝多芬有孤独的外在与内心。大家齐读27段。为什么说“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生1:他们不知道贝多芬心里的感觉。
  教师认可,示意学生继续讨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从15段最后几句“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中读出贝多芬是个和蔼善良的人。
  生2:第9段文字中,可知贝多芬是个坚忍无比的人。
  生3:第25、26段中读出贝多芬是个热情的人。
  生4:贝多芬是个热爱世界的人,因为他把音乐、欢乐留给世界。
  师:22段如何理解?“巴望”何意?换成“想”行吗?把“拼命”去掉行吗?
  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
  师:贝多芬虽然耳聋,但创造出动人、震撼人心的乐曲,请大家聆听《命运交响曲》,谈谈感悟。
  生1:在于精神……(学生谈得不多)
  三、为贝多芬写颁奖辞
  师:贝多芬令人感动,仿照示例,结合贝多芬的事例和精神,写一段颁奖辞。
  展示刘翔、邰丽华的颁奖辞,师读。
  师:两则颁奖辞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两则颁奖辞从个人经历、成就、精神和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入手。
  老师指导颁奖辞的写法,学生给贝多芬写颁奖辞。
  老师读两三位学生写的颁奖辞,结束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学习。
  我的思考与建议:
  这堂课,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王老师的教学目标:力图引导学生去感知多面性的贝多芬(丰富的性格)和精神(即贝多芬成为巨人,除音乐成就外,还有什么?)。就目标看,这是一堂以“文”为取向的语文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老师安排了三个环节:导入部分,定义“巨人”;朗读部分,直入目标,要求学生讨论贝多芬的性格、精神;撰写颁奖辞部分,意图检验目标(即要学生写自己对贝多芬的评价)。当然这些是我在听课过程中所得。私下并未与王老师交流过。
  不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好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滥用音乐,《命运交响曲》用得不是地方,与文本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
  二、教学环节不甚连贯自然。讨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环节中,老师抛出的好几个问题都与学生的讨论不衔接。可能是课前预设好,学生在讨论中并未涉及到。而老师也未加过渡与引导就直接甩出一些令旁人较唐突的问题。比如在一生答出“贝多芬的孤独”后,老师就要学生看18段,然后读27段的“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并要学生理解。再如一生讲到“贝多芬是个热爱世界的人,把音乐、欢乐留给世界”。老师又问大家“22段如何理解”。
  三、教学环节轻重把持不好。
  讨论“贝多芬是怎样的人”是此堂课的重头戏,但用时不多,匆匆走过场。而在撰写“颁奖辞”部分却用时过多,特别是颁奖辞的写法指导。另外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用时也较多。
  其实,王玲老师本堂课的出发点——定义“巨人”是好的。但一开始过于深入,抛弃了传统教学中的线索的梳理及文章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说在如何进入文本时,王老师完全可引导学生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让学生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接着补充一些背景资料,结合贝多芬当时的处境,启发学生:如果你是音乐家,耳聋了会怎样?面对这样的不幸,我们从贝多芬脸上读出了什么?结合文中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感知贝多芬的性格及其精神品质。
  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玩味贝多芬的语言。贝多芬的性格很丰富,他有常人的软弱,但更多的是坚强、超越外界自我。言为心声,文中贝多芬的只言片语是其精神与性格的外在表现。如“叹息”,显示了贝多芬的软弱。如末段,他也渴望被理解、被爱。老师带着学生品味语言,深入文本。学生就会体会到贝多芬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背后的性格和精神。这样,引领学生渐渐走进贝多芬的内心深处,让他们处在对贝多芬深切的关注中,沉浸在对贝多芬的深广的同情中,感受其高尚的情操及不屈于命运的坚忍无比的精神。
  于是教师可问学生:
  ①你认为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采用“虽然……,但是……”的句式回答。
  ②你认为贝多芬最伟大的地方是什么?
  到这时,学生的回答就会水道渠成,十分自然,且很有感染力了。因为巨人贝多芬走进了他们的心中。若写感动颁奖辞,可能也会洋洋洒洒了。无须做概念式归纳,规范式的总结。
  以“文”为取向的语文课,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文本语言,关键点在问题的层次性。若在课堂上有层次地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就会渐入佳境。长而久之,学生的高尚情操与精神自然就会熏陶出来,恐怕对语言文字就会更敏感。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龙相公 于04-19 20:22发表评论: 第1楼
  • 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