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末世运偏消——论贾探春的悲剧形象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23 12:43: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29
  同大观园里的那些聪明、美丽、纯洁,用“水做的骨肉”的女儿一样,探春也是《红楼梦》的作者倾注他的天才和热情而刻画的人物 。
  探春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外在的秀气美丽,婀娜多姿仍掩盖不了她诗人的气质和文艺才华。它的诗才敏捷虽逊色于宝钗、黛玉,但却有足够的热情和勇气发起海棠诗社,她在发起的海棠诗社的请贴中说:“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雅会,让余脂粉。”表现了她社会活动家、组织家的才干。她要向古今大男子挑战,包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谢安和莲社的成员。也包括比她有才华,有地位的兄长贾宝玉。
  在《红楼梦》众多的个性鲜明的闺阁裙钗中,探春的兴趣给人的印象最深。二十七回写她积下十来吊钱,托宝玉出门逛街时买些东西,宝玉说,城内外街上“总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瓷器”或“绸缎、吃食、衣服”。她说:“谁要那些作什么!”接着,他提出要买的是“柳枝儿编的小篮子儿,竹子根挖的香盒儿,胶泥跺的风炉子儿。”这里集中表现了探春兴趣的倾向性。她与宝钗一样,即不大喜欢花儿粉儿.她喜欢的是那些有意思又不俗气的东西.”也就是说,她的兴趣倾向于那些具有朴素的自然美的事物.四十四回对她的卧房的描写,更全面地展示了她的性趣的倾向性.她的卧房陈设有三个特点,一是有阔大的气派.卧房陈设品不是以小巧玲珑见称,而是以大见称.如大案、大鼎,大盘,大佛手.二是常有文人气息,陈设品主要是文房四宝,字画对联.而不是珠光宝气的饰物.三是带有山林矿逸气氛.字画对联的内容表明,女主人公喜欢那种烟雨,烟霞,泉石的境界,将探春的卧房和王熙凤,秦可卿的卧房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她的兴趣与王熙凤,秦可卿迥然不同.这种兴趣描写,突出地表现了探春那种常男子气与文人气的阔朗英爽个性.
  探春有极强的观察能力,眼光敏锐,她与贾府中那些”安富尊荣”的人们不同,能透过贾府”鲜花着锦之盛的表面现象,看到它的内部的复杂尖锐的矛盾.她曾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她又说:可知这样一个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死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 探春不只看到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 而且看到貌似强大的家庭走向衰亡的趋势。她还分析了内外衰亡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外头杀来”的原因,主要在于“自杀自灭”的内因。
  敏锐的洞察能力使探春善于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制定正确的对策。五十五回她代管家务,遇上的第一件事就难办,她的亲舅舅死了,该付多少赏银?当时李纨以提出按袭人妈的例子赏银四十两,但她拿定主意,只按“常例”赏二十两。这件事,既表现了她的正直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她“不敢添减混出主意”的判断能力。
  探春还具备非凡的创造能力和计划管理才能。第五十五回她管家时,既敢坚持“常例”,又敢大胆创新。尤其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一回中,将探春这方面的才能描绘的淋漓尽致。探春的“兴利除弊”是以“兴利节用为纲”的。在节用方面,她取消了自己的弟弟宝玉、贾环以及侄儿贾兰每人每年八两银子的点心费,又取消了小姐们每人每月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费。在兴利方面他借鉴赖大家园子承包给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大观园的经营管理计划,将大观园的树木花草承包给一些仆妇。这样做,不仅使大观园有专人打扫照管,又节省了花匠打扫人等的工费,一年中约可增加四百两银子的利益。这个“使之以权,动之以力”的措施,大大调动了仆妇门的积极性,一个个“欢喜异常”。探春自称“这园子是我的新创”,这种经营管理计划的提出,的确体现了她的经营管理能力。
  探春敢说敢做,具有精明历利的能力。《红楼梦》七十四回写王熙凤与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探春秉竹开门而待,冷笑说:“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几个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得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这席话,说得那个“脂粉队里的英雄”王熙凤都赶紧赔笑说好话,那个不知制深浅的王善保家的 竟然上前拉了探春的衣裳,被探春一巴掌打在脸上,讨了没趣,又被探春的丫环侍书赶出门外一顿奚落。让王善保家的丢尽面子,也让众人领教到了三丫头的厉害。做作者笔下的探春,就是这样一位光彩不逊于《红楼梦》的主角宝钗,黛玉等的一位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才情兼备,诗人墨客的气质使她 知书是理,超凡脱俗;精明爽利的个性又使那些尖酸刁蛮的人望而生畏,“兴利除弊”的政治经济改革让茸国府赫赫有威的女管家王熙凤也黯然失色。如果说在管家理政上熙凤表现出来的是贪得无厌和耍尽权威的话,那探春在理家时则充分体现了她“才志清明志自高”的补天“之才和”补天“的梦想。 
  然而,贵族小姐探春生活在封建社会中,注定她的一生是悲剧性的。
  探春的人生悲剧是与生俱来的悲剧。她一出生,身上就烙下了两个字“庶出“”,而且在清代嫡 庶之分甚严,因此探春虽聪明美丽,但时常有人不把她 当主子看。凤姐同平儿感叹探春”“没有托生在太 太肚子里。”这也成了探 春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最怕人揭抠的灵魂深处的疮疤。从小说全文看,虽然贾政的二房赵姨娘是探春的亲生母亲,但探春从来没有和这位真正的母亲有过什么真心的交流和母女之间真情真意的自然流鹭。探春时刻表现出与赵姨娘划清界限的意图。她行事说话不漏一点破绽,使那些想轻视她的人无机可乘。她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维护她由于出身而可怜的自尊,这恰是证明.
  她内心是多么痛苦和自卑。
  探春对贾府的现状和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挽回贾府衰败的结局。她 借助管家的机会施行改革.然而,大势已趋,探春一个深闺中的少女,即使有回天的本领,但她 面对的是整个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男权为主的社会 ,失败与失意是必然的。她悲怆地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是呀,性别的歧视, 连有济世之才的探 春也可奈何,甚至对自己也莳有不自信的表现,她 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吗?她 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交给那些能左右她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王夫人、邢夫人们的摆布。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小说对探 春远嫁的描写,最终完成了探 春悲剧形象的塑造。探春是庶出,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也就注、定了她婚姻的悲剧。高鹗续书将探春远嫁,又让她衣锦而归。似乎结局美满,但自细阅读小说前八十回的相关情节,似乎又 不符合原作的意图。
  小说第五回,探春的判词的配画中,有:“两个人放风筝”;第二十二 回探 春制的灯迷;“…….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即是风筝;第七十回黛玉`探 春她们放风筝,探春放了一个凤凰风筝,天外又 飞回来了  一个凤凰风筝,接着又 来了一个门扇大的带响鞭的玲珑喜字风筝,三个绞在一起,”“三下一齐收线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飙飘摇摇 都去了。”看来,探春与风筝有着密切的关系。贾政说她所作风筝灯谜“乃漂漂浮荡之物。”是“非福寿自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摇。”探春远嫁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无从把握 。重根据小说诗词谶语,我以为探 春完全有可能重蹈她母亲赵姨娘的旧辙,这在探春,是多么悲哀的事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