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言翻译题应注意些什么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1 22:35: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18
我们先看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
(原文)胡质之子 胡威,字伯虎。少 有 志向,厉 操 清白。
(译文)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年轻时就有大志,磨砺节操,品德高洁。
质 为荆州 也,威 自京都 省 之。家 贫 ,无 车马童仆,
胡质做荆州刺史时 ,胡威从京城去探望他。家中贫穷,没有车马仆人,
威 自 驱 驴 单 行 ,拜见父 。停 厩 中 十余日,告 归。
胡威自己赶着驴子单独前往,拜见父亲。 在马房中住了十几天,告辞回家。
临辞, 质 赐 绢一匹,为 道路 粮 。威 跪 曰:“大人清白,
临告别时,胡质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饭钱。胡威跪下说:“父亲廉洁高尚,
不审 于何 得 此 绢。” 质 曰:“是 吾俸禄 之余, 故
不知道从哪里弄到这匹绢。” 胡质说:“这是我薪金中 节余下来的,特意
以 为 汝 粮 耳。” 威 受 之,辞 归 ,每 至客舍 ,自 放驴,
把它作为你的饭钱 。” 胡威接受了它,告别回家。每次到客店里,自己放驴,
取樵炊爨,食毕 ,复随 旅 进道,往还 如是 。质 帐下
打柴做饭,吃完饭,又随着其他旅客上路,来往都是这样。胡质幕下的一个
都督, 素 不相 识,先 其 将 归, 请假还家,阴
都督,胡威一向不认识他, 在胡威将要回家之前,都督请假回家,暗暗准备
资 装 , 百余里 要 之 ,因 与 为 伴 ,每 事 佐助经营之,
盘缠行装,在一百多里外邀约胡威,于是同胡威结为同伴,每件事都帮胡威办理,
又少 进 饮食,行 数百里。威 疑 之,密 诱问 , 乃知
又稍微向胡威进献饮食,同行了几百里。胡威怀疑他,暗中诱问原委,才知道
其 都督也,因 取 所赐 绢达谢 而遣之 。后 因 他 信, 具以
他是都督, 于是拿出父亲给他的绢达谢他,让他走了。后来通过别的使者,全把
白 质 。质 杖 其 都督一百 ,除 吏名。其 父子清 慎
这事告诉了胡质。胡质打了那个都督一百杖,革除了他的吏职。他们父子清廉慎
如此 。
重就像这样。
从上段翻译看,做文言翻译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原文顺序将要翻译的词语一一译出。例如:威自京都省之。威,胡威;自,从;京都,京城;省,探望;之,他。所以此句译为:胡威自京城探望他。这样翻译不仅可以保留原文的风貌,而且可以考察我们对文言词语的掌握取情况。这是翻译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原文字句,只译出原文的大意。这种方法在不便直译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厉操清白。厉,磨砺;操,节操;清白,不便直译,就意译为:品德高洁。有时候,有些词语直译过来,译文不合情理或不通顺,也要意译。例如: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在这里,如果把“粮” 直译为“粮食” ,就不合情理,因为胡质给的是一匹绢,不能做为粮食,因此,只能意译为“饭钱” 。
二、不能漏译,尤其不能漏译要重点考查的词语。例如:是吾俸禄之余。如果译为“是我薪金中节余下来的” ,就漏译了“是” 。是,指示代词,这,应是重点考查的词语,此句是判断句,应加判断动词“是” ,所以译为:这是我薪金中余下的。再如:质之为荆州也。这里的“之” 应是要考查的重点词,它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果译为“胡质做荆州刺史”,就漏译了“之” ,而译为“胡质做荆州刺史的时候” ,让“胡质做荆州刺史” 做“时候” 的定语,体现了“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特点。
三、选择合适的双音词。我们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大量的工作是把文言的单音词翻译为现代的双音词,因此,选择合适的双音词来翻译就显得特别重要。有些单音词,在翻译时,可以以它为一个语素,再添加一个同义语素,构成双音词。例如:威自驱驴单行。自,自己;单,单独;行,行走。有的可以添加虚词构成双音。例如:驴,驴子。有的则替换成一个合适的双音词。例如:停厩中十余日。厩,马房。素不相识。素,一向。
四、千万要译准看似简单而古今异义的词。有些词看起来很容易,似乎谁都懂,但是古今异义,这样的词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例如:“少有志向” 中的“少” (年轻时,不是少年),“威自京都省之” 中 的“省” (探望,不是反省),“不审于何得此绢” 中的“审” (知道,不是审查),“故以为汝粮耳” 中的“以为” (把它当作,不是认为),“百余里要之” 中的“要” (邀约,不是需要),“因与为伴” 中的“因” (于是,就,不是因为),“又少进饮食” 中的“少” (稍微,不是不多),“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中的““向” (以前,不是方向),“后因他信” 中的“因” (通过,不是因为)、“他” (别的,不是第三人称代词)、“信” (使者,不是书信)等等。
以往高考,文言文翻译都是选择题,仔细研究各个选项,只是两三个词语译得不一样,很少涉及句式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正确翻译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做好文言翻译题的关键,因此,要做好文言翻译题,必须加强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习积累。
(原文)胡质之子 胡威,字伯虎。少 有 志向,厉 操 清白。
(译文)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年轻时就有大志,磨砺节操,品德高洁。
质 为荆州 也,威 自京都 省 之。家 贫 ,无 车马童仆,
胡质做荆州刺史时 ,胡威从京城去探望他。家中贫穷,没有车马仆人,
威 自 驱 驴 单 行 ,拜见父 。停 厩 中 十余日,告 归。
胡威自己赶着驴子单独前往,拜见父亲。 在马房中住了十几天,告辞回家。
临辞, 质 赐 绢一匹,为 道路 粮 。威 跪 曰:“大人清白,
临告别时,胡质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饭钱。胡威跪下说:“父亲廉洁高尚,
不审 于何 得 此 绢。” 质 曰:“是 吾俸禄 之余, 故
不知道从哪里弄到这匹绢。” 胡质说:“这是我薪金中 节余下来的,特意
以 为 汝 粮 耳。” 威 受 之,辞 归 ,每 至客舍 ,自 放驴,
把它作为你的饭钱 。” 胡威接受了它,告别回家。每次到客店里,自己放驴,
取樵炊爨,食毕 ,复随 旅 进道,往还 如是 。质 帐下
打柴做饭,吃完饭,又随着其他旅客上路,来往都是这样。胡质幕下的一个
都督, 素 不相 识,先 其 将 归, 请假还家,阴
都督,胡威一向不认识他, 在胡威将要回家之前,都督请假回家,暗暗准备
资 装 , 百余里 要 之 ,因 与 为 伴 ,每 事 佐助经营之,
盘缠行装,在一百多里外邀约胡威,于是同胡威结为同伴,每件事都帮胡威办理,
又少 进 饮食,行 数百里。威 疑 之,密 诱问 , 乃知
又稍微向胡威进献饮食,同行了几百里。胡威怀疑他,暗中诱问原委,才知道
其 都督也,因 取 所赐 绢达谢 而遣之 。后 因 他 信, 具以
他是都督, 于是拿出父亲给他的绢达谢他,让他走了。后来通过别的使者,全把
白 质 。质 杖 其 都督一百 ,除 吏名。其 父子清 慎
这事告诉了胡质。胡质打了那个都督一百杖,革除了他的吏职。他们父子清廉慎
如此 。
重就像这样。
从上段翻译看,做文言翻译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原文顺序将要翻译的词语一一译出。例如:威自京都省之。威,胡威;自,从;京都,京城;省,探望;之,他。所以此句译为:胡威自京城探望他。这样翻译不仅可以保留原文的风貌,而且可以考察我们对文言词语的掌握取情况。这是翻译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原文字句,只译出原文的大意。这种方法在不便直译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厉操清白。厉,磨砺;操,节操;清白,不便直译,就意译为:品德高洁。有时候,有些词语直译过来,译文不合情理或不通顺,也要意译。例如: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在这里,如果把“粮” 直译为“粮食” ,就不合情理,因为胡质给的是一匹绢,不能做为粮食,因此,只能意译为“饭钱” 。
二、不能漏译,尤其不能漏译要重点考查的词语。例如:是吾俸禄之余。如果译为“是我薪金中节余下来的” ,就漏译了“是” 。是,指示代词,这,应是重点考查的词语,此句是判断句,应加判断动词“是” ,所以译为:这是我薪金中余下的。再如:质之为荆州也。这里的“之” 应是要考查的重点词,它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果译为“胡质做荆州刺史”,就漏译了“之” ,而译为“胡质做荆州刺史的时候” ,让“胡质做荆州刺史” 做“时候” 的定语,体现了“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特点。
三、选择合适的双音词。我们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大量的工作是把文言的单音词翻译为现代的双音词,因此,选择合适的双音词来翻译就显得特别重要。有些单音词,在翻译时,可以以它为一个语素,再添加一个同义语素,构成双音词。例如:威自驱驴单行。自,自己;单,单独;行,行走。有的可以添加虚词构成双音。例如:驴,驴子。有的则替换成一个合适的双音词。例如:停厩中十余日。厩,马房。素不相识。素,一向。
四、千万要译准看似简单而古今异义的词。有些词看起来很容易,似乎谁都懂,但是古今异义,这样的词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例如:“少有志向” 中的“少” (年轻时,不是少年),“威自京都省之” 中 的“省” (探望,不是反省),“不审于何得此绢” 中的“审” (知道,不是审查),“故以为汝粮耳” 中的“以为” (把它当作,不是认为),“百余里要之” 中的“要” (邀约,不是需要),“因与为伴” 中的“因” (于是,就,不是因为),“又少进饮食” 中的“少” (稍微,不是不多),“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中的““向” (以前,不是方向),“后因他信” 中的“因” (通过,不是因为)、“他” (别的,不是第三人称代词)、“信” (使者,不是书信)等等。
以往高考,文言文翻译都是选择题,仔细研究各个选项,只是两三个词语译得不一样,很少涉及句式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正确翻译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做好文言翻译题的关键,因此,要做好文言翻译题,必须加强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习积累。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