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丹,让我穿越时空爱上《论语》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6 20:54: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63
  论语,对六年级生的我而言,并不陌生,因为从国中到高中,念了六年的论语,课本中的子曰这……,子曰那……,我句句背得滚瓜烂熟,焉、哉、乎、也……等语助词,一字不漏。目的很简单,第一、考题尽在其中,如果不苦读论语,等于痛失唾手可得的分数。第二、作文拿高分的技巧,如果在作文里,引经据典,搬论语弄诗词,分数自然高人一等。这两个目的,说穿了,等于一个目的,就是万般勤奋为“联考”。
  联考考完了,论语课本功成身退,成了生命中的过课(过去的功课),出了社会,论语的角色更加淡化,不如一张行天宫的签诗,更能为我指点迷津。偶尔颂读回味儿几句,或跟老同学MSN接龙几句,觉得自己好像还残存几分书卷气质,沾沾自喜。但这份喜悦,来得快,去得快,不如吃一口提拉蜜苏满足,不如尾牙抽到大奖得意,不如看场好莱坞商业片回甘,不如批判执政者痛快。跟论语的距离愈远,愈觉得自己俗不可耐,但却愈被世界认同。
  于丹访台,牵动了我对论语的思念之情,于是约了高中同学,一起参加她的新书发表会。新书发表会中,时间有限,于丹所言不多,短短的十多分钟,于丹平易的笑容,大器的态度,明快的语调,精准的用词,生动的诠释,赋予论语更贴近人心与时代的生命力。
  演说中,于丹举例论语中的几小段,阐述孔子的理想愿景与聪慧博学,精彩不在话下。于丹解说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对话,让十几年没拾起论语的我,特别被感动、被震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于丹说,孔子对那些胸怀大志的学生冷淡以对,却感慨认同曾晢的愿景。
  念书拼联考时的我,心境简单,环境单纯,没见识过社会的险恶,人心的奸矫,家国的动荡,世事的诡变,难以体会孔子对曾晢所言的慨叹。十多年后,再细细品读这段师生对话,方能了然于心。曾晢所言,其实就是“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之果,如果没有良善之心、无斗之念、无争之境,何有太平盛世?何可天下为公?又何能享受曾晢所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美好境界。曾晢所言,又像是“平天下”之前的根本,不夸浮,从修身做起,心善无争,所以得到孔子的认同。想想您我的老师,会欣赏谁的大志呢?想必是子路吧!那才是社会中绝多数所认同的有出息,不是吗?
  千年后的今天,看看您我四周,治国者利用欺善、争勇、斗狠等手段,只为短视与近利,而不是为全民之福、全民之乐、全民之利,叛离孔子的思想,难怪治国者强硬主张“去中国化”,万一中国的儒学、论语的精神在台湾成了气候、成了势力、成了现实,他们就没偶可耍!没戏可唱!
  孔子倾听学生理想的这段对话,让我深深感动,还有一个原因。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小学时,都曾被指定写一篇作文“我的志愿”,当时的您我,怎知360行都是些啥?大多为交差了事,不外乎说自己想当老师、医生、护士、车掌小姐……。写完这篇文章之后,还有老师关心您我的志愿吗?想必只有老师告诉您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只有老师叮咛您我,要填有前途的科系吧!
  在台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本是空谈,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尊师重道,但是,有多少老师的质,值得我们尊重?我们被嘱咐,要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但身为老师的赵玉柱与简水绵,竟也教出了赵驸马这样的货色!老师是神圣的工作,但许多老师不过是为五斗米而任教,联考制度使然!老师身负重责大任,但不少老师身心并不平衡,看看社会版新闻的受害学生就知道。想想这些学界的歪风丑态,怎不让人怀念论语中的情境字句?
  论语真不该只是让学生背颂的经典,更该是老师的规臬,因为如果老师修身的功课不足,如果老师只知升学的重要,学生的心灵将由谁端正呢?学生的志愿将永远狭隘与狭义的活在升学窄门里。(作者 糖果小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