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作文模仿始

作者:河北 庞晓燕  时间:2007/5/23 13:01: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808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甚至影响到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即使是老师,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束手无策。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无数教育工作者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笔者也在积极接受这些新的理念,学习这些新的方法。但是始终认为,模仿,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原始但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 模仿写作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模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人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模仿学得的。中国古人说:“学之为言效也。”意思是说,学习就是模仿。先有模仿,然后才会有创造。同样,文化知识,包括写作,也离不开模仿。朱光潜说:“像其它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应该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低级到高级,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他们在思维发展中的每一个阶段,往往都需要借助别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来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这就必须需要模仿。关于作文,让我们冷静回想,我们现有的能力(姑且不论高与低),是不是都是都是由点滴模仿积累而来?所以,我们决不能轻易丢弃这一事实证明了行之有效的做法。
  二、 模仿写作是前人成功的经验
  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古往今来,通过模仿创作而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唐代诗人王勃模仿北朝诗人庾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创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李白模仿乐府诗《长歌行》中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创作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佳句;杜牧《阿房宫赋》令人称道的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模仿自前人陆参的《长城赋》的开头“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绝,秦王灭”几句;欧阳修的千古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模仿自唐代严恽《落花》中的“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的精神实质与表现形式,都有对魏晋时期阮籍的《达庄论》的模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观众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伴水而居……”优美的唱词、唱腔,深得多情男女的喜爱,成为风靡一时的金曲。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和意境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些模仿创作都取得了成功,成就甚至超越了模仿的蓝本,这无疑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中国有句俗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话俗是俗了点,但至少有一部分观点是正确的。
  三、模仿是个性写作的起点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对“创新”强调和推重得过多,而存在着忽视对学生基础写作能力扎实培养的不良倾向。(当然,这与考试的导向有很大关系,也与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密不可分,笔者在此不想过多谈论这个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没有借鉴,何来突破?胡适曾经这样说:“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 …没有一种创造不是先从模仿下手的。”(《信心与反省》)
  我们不应只看到每年高考之后全国那么多满分作文的文质兼美,更应看到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的手足无措,或者刻意求新求怪而在那里搜肠刮肚!我们的学生们在作文面前真的像九斤老太感慨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了”吗?不是危言耸听吧,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不知所云,毫无逻辑,词不达意,更谈不上文采、寄托了!所以,我们必须从最基础的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抓起,小处入手,循序渐进。模仿,是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不二法门。
  模仿需要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的抒情性,都需要了然于胸。百炼成钢之后,才能在模仿和创新之间选准一个支点。
  我们教材所学或阅读涉及的佳作,都是我们模仿的蓝本。教材所选课文均是各种文体的典范之作,并且单元安排的原则就是文体规类,所以学习每一单元之后都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写作。(文学作品单元可以尝试创造,也可以练写鉴赏类文章)否则,我们的作文教学与文本教学严重脱节,既增加了教与学的负担,也导致了教与学的茫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长此以往,我们的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
  模仿之上应该有创新。笔者强调模仿,并不否认创新。有创新,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只是强调创新,得建立在扎实的基本能力之上。比如,有位同学在学了课文《漫话清高》后,模仿中央电视台《足球之夜》中“TOP 10”(即“十大… …之最”)这一板块的形式写了一篇作文《TOP 10 之中国古代清高之士排行榜》,结合课文内容,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再加上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和流畅的文笔,文章很有厚度和张力。
  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一些务本求实的踏实,尤其在基础年级,紧密联系课文学习,扎实有序地进行模仿写作训练,这是以不变应万变,最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