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史怀泽给我们时代的道德启示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25 12:47: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877
史怀泽,于1875年生于德法边境的阿尔萨斯省,父母亲都是忠实的新教教徒。青年时代,依靠聪颖的天资和刻苦的学习,成为远近闻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马巴赫研究家,并先后获得哲学、神学两个博士学位。1904年,在听到刚果缺少医生时,决定到非洲行医,经过七年的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在他三十八岁时,他带着妻子远赴非洲蛮荒之地,建立了自己的丛林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逝世。在这其间,史怀泽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无数当地土著,因史怀泽的义举,而免除疾病之左。不仅如此,史怀泽还重视对非洲土著进行心灵上的引导,使他们有信仰,善待他人,热爱劳动,珍惜健康,勤俭持家,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的文明社会人。他的所作所为,获得全世界的尊敬。人们称史怀泽为“非洲圣人”、“丛林中的圣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史怀泽是二十世纪西方世界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1953年,史怀泽被选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不仅如此。在身体力行地服务人类的同时之余,史怀泽积还关注宗教、音乐、伦理道德、战争与和平、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思想文化的思考与创作,奉献了许多优秀的著作,如《耶稣生平研究史》,《巴赫论》、《文明的哲学》、《史怀泽自传》,等等。这些著作都闪发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芒。在《耶稣生平研究史》一书中,史怀泽用一种强调唯灵的神秘主义基督论而扬弃了近现代西方神学中强调唯理考证的历史主义基督论,观点新颖而大胆,使史怀泽声名远播。1905年出版的《巴赫论》,被认为自有巴赫的研究书籍以来的最高水平的著作。而《文明的哲学》,则充分阐述了史怀泽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宗教关系的一系列思考,提出了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一系列全新的道德伦理理念,最能代表史怀泽在学术和宗教上的贡献,是二十世纪少数几部最优秀的学术文献之一。
阅读《史怀泽传》, 走进史怀泽的世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 基督教信仰是道德修养的宝贵财富。
史怀泽家境良好,才华横溢,在自己的故土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什么他却撇弃这一切,走上一条艰苦异常的非洲行医、济世救人之路?不是别的,而是基督教信仰对于他的生命的滋养。创建于两千年前的基督教,包含着大量宝贵的道德资源。如它教导人们平等、宽厚待人,谦卑处世,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消除怨恨,要肯吃苦,忍耐,关心世界上穷苦的人,关怀弱者,爱人如己,在患难面前要坚强。尤其是耶稣为拯救世人不惜尝尽人世间诸般艰苦,乃至牺牲生命,更是展现出对于人类福祉的无限宽大的同情心。这些,深深感染着许多基督徒。使他们在信仰上帝之时,也以真挚善良的心灵热爱人类,努力做增进他人福祉的事情。
在史怀泽迈向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有基督教信仰的向导、鼓舞与鞭策。在青年时代,他就为《圣经》中“想得到生命的人将失去它,为我、为福音失去生命的人,将得着它”所激励,立志在三十岁以前要为学问与艺术而活着,但三十岁以后,却要献身于广大的人类。二十九岁时,从一份来自巴黎传教士协会的月报,了解到非洲土人的种种悲惨境遇,及传教士迫切需要人手,加入非洲救济土人的工作,他没有任何犹豫,迅速作出到非洲去、为医疗土人而献身的决断,并为此说了许多亲朋好友的反对。此后在非洲行医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曲折,一般人早就逃之夭夭,但史怀泽却从不灰心,反而以令人难以想像的意志坚持下来,把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这里勉励他的,便是基督教教义中所固有的对人类的深刻热爱,及对苦难者命运的深切同情。在述及自己对非洲行医的感受时,史怀泽拽出, “我倒有无上的幸福----我能为爱奉献。我的事业成功了,我受到太多的爱,与太多的仁慈。也有不少人忠诚的助我,把我的事业当作他们自己的事业,我具有足可以支付紧迫工作的健康,也有永远保持冷静的气质。还不乏用沉着与熟虑来办事的精力。并且,我还能以感谢来接受我命中被赋予的一切,这也是我的幸福。”这种广阔的胸宇,恬静的心境,更是映照着基督耶稣人格的荣光。
人的幸福离不开道德。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道德。但道德的源动力在哪里?法律的约束?利益的协调?知识的增多?在我看来,统统不是。道德必定建立在信仰之上。离开信仰,道德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史怀泽之道德人格,正是建立在其深刻的宗教信仰之上的。
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道德文明应有之义。
什么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近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价值的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人与人互相竞争、人与自然互相对立的一面,而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一面,却遭到过份的忽略。这使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损害了每一个人的幸福。深入的思考,使我们认识到,要使人类文明更加健康地发展,要使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就必须在承认人与人互相竞争、人与自然互相对立的同时,还应看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倡导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上,史怀泽做出可贵的努力。他一方面吸取基督教、古印度、古中国的积极成果,一方面又进行大胆的创新,开辟了道德文明的新境界。
史怀泽一方面深刻地批判现代文明。他认为,文明的进步,原本是为了使人类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但所谓幸福,不仅仅只是物质要求的满足,还应该有另一个要素——道德。但近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跃进步,眩惑了人类心智,人们只追求物质的欲望,却忽视了道德的价值,结果给人类造成无数桩不幸。他忧心忡忡地指出,只重视物质文明,而未同时以相应程度在精神方面发展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必将因失去控制而走向灾难。
另一方面,史怀泽积极致力于创建新时代道德文明。“敬畏生命”的提出,便是史怀泽对新时代道德文明的。敬畏生命,也就是体认生命的尊严与可贵,并珍视生命,在每一个生命之前抱持谦恭与畏敬之意。史怀泽认为,“生的意志”是神圣的,应予肯定、尊重;而“生的意志”,一切生物都有。因此,史怀泽指出,如果只爱护人的生命,不爱护其它一切生命,那便是人类伦理道德的不彻底。史怀泽呼吁“把爱的原则扩展到一切动物”,以实现伦理学的革命。人类为了自身生存,无可避免地要牺牲一些动物的生命。但这只是“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伤害和毁灭生命”,但“从来不会由于疏忽而伤害和毁灭生命”,人类应尽可能摆脱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保存自己的必然性。无论如何,人类伤害和毁灭动植物的生命,是对生命的罪恶。因此,人类也应该为动植物付出心力,来拯救它们的痛苦。在史怀泽看来,如果人类确实能做到这点,那么世上的罪恶必能一点一滴地减少、消灭,开拓出正义、幸福与和平的未来。
史怀泽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发人清醒。告诉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史怀泽敬畏生命的思想,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刻规律,既提高了人的心灵,也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总之,在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史怀泽以自己的思考,为人类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
三、 完美的道德人生,是道德认知,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统一。
怎样才是完美的道德人生?道德认知十分重要。道德认知正确、深刻,才能使美好的道德愿望化为现实,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我们承认,未受习俗、教育的误导,仅靠个人天然的情感,也会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但一般而言,正确尤其是深刻的道德认知,有赖于一个人的深刻学习和思考。其次,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克服自己天性中的缺点,如懒散、自私、易怒、软弱、虚伪、虚荣、享乐,培养自己天性中的优点,如勤奋,善良,节制,坚强,真诚,谦虚,俭朴,等等。道德修养良好,人们才能担当生活赋予自己的道德责任。再次,还要有道德实践。关心人类的处境,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人类改善处境,包括灵魂得到改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健康得到增进、人与人的纠纷得到化解,等等。
美好的道德人生,应是道德认知、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统一。在实现三者的统一上,多数人并不是做得很好。不是顾不得这一头,便是顾不得另一头。这与个人自身的努力有关,也与个人所处的客观条件有关。而史怀泽则是人类近现代史少有的例外。在道德认知上,他不但是功力浓厚的宗教学者,也是近现代出类拔萃的伦理学家。他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现代文明的认识,对人与神关系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深刻的,有自己独到之处,是同时代学者中的佼佼者。在道德修养上,史怀泽的宽容,毅力,刻苦,怜悯心,纯朴,宁静,也是无暇可责。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于道德实践,到条件极其艰苦的非洲,为去解救民众的身心。为之遭到了无数困难,付出了无数艰苦的劳动。这样的道德实践,感天动地。没有极深刻的人类责任感,是做不到的。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道德认知,都不能忽视道德修养。我们时代的道德认知,还很混乱。必须有一些人,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道德规律的研究工作。为此,他们用于道德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我们的民众的道德修养,也还不高,使他们经常干出这种那种伤害他人利益的事,到头来自己也吃了苦头。但是,史怀泽的人生经历,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伦理学家,如果有可能,就应尽量拿些时间,用于道德实践,为人间世的其他人的处境改善,做些力所能及的实在事。在我看来,一个只着力于学术研究,或者只埋头自己的本行业工作,而对道德实践兴趣不大;完全有条件帮助其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却仍然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生,不是真正意义的道德人生,这样的人生价值,终究是要大打折扣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