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省略句概说

作者:河北 王诚远  时间:2007/5/25 18:42:1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761
  古今汉语中各部分都有省略的情况,但是由于语言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词汇的发展变化,古汉语句子,各部分的省略情况就更突出。  
  从被省略的内容看,古汉语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主语的省略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主语的情况,然而古汉语比现代汉语更为常见,因为古汉语中缺乏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一般不能作主语;“彼”是第三人称代词,但语气太重。所以古汉语中,不是重复上文的名词,就是省略不用。  
  主语的省略可以分以下三种情况:  
  1、承前省略。根据上文,读者可以推知省略的主语。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已也,[  ]甚恐。(柳宗元《黔之驴》)  
  ——有一天,驴子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了;(老虎)以为驴要吃自己,(老虎)非常恐慌。  
  2、探后省略。主语到后面再明确出来。如:  
  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幽风•七月》)  
  ——七月份,(蟋蟀)在田野里,八月份(蟋蟀)在屋檐下,九月里(蟋蟀)到了房门口,十月份蟋蟀进入我床下。  
  3、还有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一种是主语不必出现,读者也知道说的是谁。一般用于普遍性的规律、现象。如: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人)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而远处的人却能看得见;(人)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而听唤的人,却能听的很清楚。  
  再一种是两个人大段的对话,为了简略,一般主语也不一再出现。这种情况多见于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这也可以认为是承前省略主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如: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未见我乎?”  
  [  ]曰:“先生何为出此方也?”  
  [  ]曰:“子来几日矣?”  
  [  ]曰:“昔者。”  
  [  ]曰:“昔者,则我出于此言,不亦宜乎?”  
  [  ]曰:“舍馆未定。”  
  [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乎者?”  
  [  ]曰:“克有罪。”(《孟子•离娄章句上》)  
  ——乐正子跟随着于子敖到了齐国。  
  乐正子去拜见孟子。孟子问:“你也来看我吗?”  
  (乐正子)答道:“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问道:“你来了几天了?”  
  (乐正子)答道:“昨天(才来)。”  
  (孟子)问道:“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也应该吗?”  
  (乐正子)答道:“住所没有找好。”  
  (孟子)问道:“你没听过,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辈的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二、 谓语的省略  
  谓语动词在古汉语一般也是不能省略的,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才能省略谓语:一是对举的句子中, 二是对话的句子中。根据对话环境和上下关系可以清楚地确定谓语,不会影响表达效果。谓语的省略大致也可分为承前省略和探后省略两种类型。如: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打仗要靠勇气呀。第一次击战,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这是口语对话,“再”“三”后的“鼓”承上省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挑出他们的优点,我就学习它;(挑出)他们的缺点,我就改正它。  
  这是对举环境,后一个分句承前省略谓语“择”。  
  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这也是对话环境,“躬自厚责,”“责”字探下文“薄责”之“责”而省略:  
  三、 宾语的省略  
  1、代词充当宾语可以省略。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庄亦不得击[  ]。(《史记•项羽本记》)  
  ——项伯也拔出宝剑舞起来,时常用身子遮蔽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够刺杀(刘邦)。  
  不但动词的代词宾语可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即介宾结构中的“宾”也经常省略,而它,一般是代词“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  
  ——假若使郑国灭亡而有利于您,我怎敢冒昧拿这件事,麻烦您。  
  介词“以”后省略了“之”。“之”代“亡郑”一事。  
  2、第一个动词之后的宾语,兼作第二个动词的兼语可以省略。如: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如果让我去治理它,等过了三年,便可使那里的百姓有勇气,而且通晓道义的方向。  
  这里,“使有勇气”,“使”后省略了兼语“之”,这个“之”代“千乘之国的百姓”。  
  3、在一定的上下文关系中也可以省略。如:  
  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论语•颜渊》)  
  ——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兄弟)。  
  四.介词的省略  
  古汉语中,介词的省略是相当普遍的,其中以“于”(可译为“在”“向”“凭”等)和“以”(可译为“拿”“用”“凭”等)最为常见。如:  
  蓬生[   ]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蓬草生(在)麻里,不用扶就直立。  
  客闻之,请买其方[   ]百金。(《庄子•逍遥游》)  
  ——客人听说这件事以后,(用)货仲百金来买他的药方。  
  古汉语中这些省略现象,要求我们在翻译时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出来,以使语意明确、清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