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人的歌词点亮课堂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26 22:15: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45
  高中语文课本中每册都有一两个单元为古诗文,这些诗文都是我国古文化中的传世名篇。古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陶冶情操。现在一些通俗歌曲的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很多散发着古味的新歌,在普及唐宋诗词以及其他古文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歌曲和语文课一些古诗文联系密切,珠联璧合,所以,我在语文教本上的学中把它引入课堂,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内容、意境,品位古文化的美;另一方面,也可循化写古诗文的方式练笔,让学生的习作时时感应着古文化的温热脉流。
  如我在教学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时,把陈寿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作为了课文的教学用歌,歌词是这样的: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风情,相思成疾。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近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阳斜照,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那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黄泉内,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整首歌词完全可视作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心理探微,学生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适时播放了这首歌曲,当充满深情、哀伤的词曲回荡萦绕在教室的时候,歌曲和诗文达到了水乳交融,有声的歌曲把无声的诗文烘托得强烈感人,学生们都沉浸其中,他们的神情告诉我,此时他们心中满腔都是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同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痛恨。讲完课文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文中动人心魄之处作场景、心理、动作的续写或扩写(例题:仿照这种化古文为歌曲的方式,根据“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联系上下文相关内容,运用幻觉形式,以诗歌或短文描写焦仲卿此时的心理活动。注意时间跨度的处理)学生的写作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另一首歌曲:“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零……”当《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唱遍校园内外时,我引用了这首歌给学生讲汉乐府《上邪》,因为它几乎是《上邪》的现代文翻版: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只不过末了把“乃敢与君绝”进一步说成“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而已。把这首学生非常喜爱,口能吟唱,情能体悟的歌曲引入课文,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意兴盎然,让这首千年古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亲切地走进学生的心扉。
  通俗歌曲的加工对象已不仅限于古诗歌而全方位地指向古人佳作,涉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佛道掌故、神话寓言。如韩永久的《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心中祁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全篇没有调侃,更非戏说,为愚公的心理、动作而慷慨悲歌,其间又交融着古今愚公的精神写照。词作者舍取悦和浮躁之道,从肺腑中流露出对古文化的解读。这样的歌曲是独特的“读后感”我把这一方式作为学生学习古诗文之后的练笔模式——当然有别于“高考议论文八股”让学生自由抒写。为学生多开辟一条练笔之道。如: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式,用忧患意识,解读《荆柯刺秦王》,诗文俱可。再如,采用陶渊明《归田园居》和《饮酒》中的景物,让一个饱受污染之苦的城市青年置身其中,展开回忆和期盼,写成诗歌或短文。
  总之,我在教学中,把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引入了课堂,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读”,从而实践讲总书记关于“大家都来学一点唐宋诗词名篇以及其他古文化”的指示。领略其深刻的内涵,陶冶情操;还可借此改善课堂教学,增强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动人的歌声点亮课堂,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