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泉访谈录:高考最后10多天冲刺,不做新题,重温旧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26 22:22: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37
  于树泉:语文这个学科,它很有它的特殊性,它的面非常宽,涉及的点非常多,很多同学会感觉到,语文学习没有什么头绪,尤其是离高考还有10多天时间,这么短怎么办?所以有些同学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有同学说,语文学习它无从复习,也就是不知从哪儿下手,或者无需复习,有些同学出现一些茫然或者是畏难情绪。我觉得,语文学习,复习或者是不复习,或者是复习得法和不得法,最终的效果还是截然不同的。我觉得最后这段时间,最好的办法,以我的经验或者是学生的体会,应该是这样的。最后的时间很短了,有些同学往往会有这样一种认识,我做题是不是越多越好?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我们这段时间用两个字概括我们的学习,就是回头。或者加一个字,那就是回头看。就是不做新题,重温旧题。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去做,或者是尽量少做各类新题,因为题是永远做不完的,而我们一年从上高三开始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复习,每天都在做,做的题很多,而且我们的速度很快,很多同学是步履匆匆,气喘吁吁,跟着老师一路跑过来的。很多题做了以后,他并没真正的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者形成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回头,也就是说,用一个词,像牛、羊一样,它需要反刍,才能消化、吸收。各个板块都需要回头。
  于树泉:比如说对于语基这一块,对于北京来说是五个题,对于全国来说是四个题,涉及的点很多,语音字形、成语病句,回头看一看以前做过的题,尤其是在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这个时候回头看一看,它是非常重要的。这就等于把漏洞补上了,查漏补缺,这是第一点。这是语基这一块。接下来还有文言文阅读这一块,北京是5道题15分,全国是3道题9分,我觉得,这个也是需要回一下头,看看我们平时做题错在什么地方,是错在虚词还是实词还是句式,回头看一看,把以前出现的漏洞补上。这是语基题和文言文题。
  于树泉:按照北京的卷子来说,第二板块应该是断句、诗歌和默写。全国卷跟北京卷或者说其他各省的卷结构上有点区别,但区别不大。第二卷,全国各省那个地方是翻译,这个地方是最应该拿分的,同学应该注意,我觉得这个时候复习有这么两个原则,方法是回头,原则是:一,针对性原则。也就是自己哪块比较薄弱,那么你就来复习哪一块。我刚才说语基,那么你出现错误的平时练习,这个地方你回头看。第一是有针对性原则,哪块差复习哪儿。第二块是可拿分原则,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语文150分,有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复习,尽管它也比较弱,但是短时间内很难奏效,或者很难明显奏效。比如说,散文阅读,它就属于这样的板块,它是一个综合能力。可拿分原则,也就是说,有些板块,比如说语言基础这一块,我们把漏洞补上了,我们就可以拿分。所以两个原则综合起来,我们说,要回头,方法是回头,原则是两条。我们刚才回头已经说到第二板块,第二板块,断句或者说翻译,这个内容我们应该力争拿分,因为这块拿分,它不难。我们这个地方也是总结一下规律。断句它有什么规律,我们平时练习老师都讲过,我们回顾一下,包括翻译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翻译应该注意什么,字字落实,要直译,防止漏译,防止误译,注意词的结构,根据结构来确定词性,根据语句来确定词义,这是基本的规律。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些,那么我们翻译或者是断句这一块,我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是一块。
  于树泉:然后是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很多同学都有点怵,因为它在高考试卷里面,难度系数是最高的,能力层级最高的有两个点,一个是散文阅读,二是诗歌阅读。这两块都是属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一个是古代的文学作品,一个是现代的文学作品,实际上它出题是差不多的。同学们复习诗歌,同时也就等于复习了散文,这两者相通。尤其在命题上,同学可以这样回头,我可以提一些办法同学们去参考。
  于树泉:比如说我们上高三一年以来,从诗歌的题材的角度,你回头梳理一下,我们都做了哪些诗歌鉴赏题,按题材分一下类,比如说,边塞诗,比如说咏史诗,比如说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哲理诗。把知识做一下梳理,再一个从命题的类型上做一下分类,有的同学诗就读不懂,第二是题目也读不懂,但是还不能不答题,所以就硬着头皮去答,盲人骑瞎马,答出的题的答案和我们要求的答案相去甚远,丢分很重。实际上关于诗歌这个问题,我在不同场合,我也讲过,读诗歌要读懂,在短期内应该也是有一些办法的。比如诗歌的题目,读诗先看题,诗是有一些密码的,一看题目,诗就懂了。比如朱熹的《读书》二首,一看他的诗是,好像是在写风光,在写自然,但是一看题目是读书,这首诗你就明白了,第一密码是标题,第二密码是诗下面如果有注释,这个注释一定是有用的,它是密码之二。另外诗往往有诗眼。春风又绿江南案,有时这个诗眼读懂了,全诗就读懂了。比如晚唐诗人写的疑上高城万里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名句,但是第一句上来有一个愁,这首诗写的就是愁,告诉你这个诗的情感格调是什么。总之有很多密码,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它读懂。
  于树泉:我可以告诉大家,题目按题型回头,我这儿把散文等于带进来了,按题型分类的话,有助于我们去辨认这个题,它是让我们答什么。很多同学一看这个题,他在问什么,不知道怎么答,实际上我们把诗歌的题,包括散文的题,我们如果认真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它可以分为四类。每一首诗歌题,它的问法和角度可能都不一样,都有差别。但是当你仔细分析之后,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总之,可以说有四种问法,我们可以归纳为四种题型。如果同学回头整理一下,你们就会发现,这就是一个规律。
  于树泉:第一个,是什么。他问这首诗,诗眼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他问是什么,你就答,看准的是什么,就完了。这个很简单。第二个,难了。为什么?如果说,疑上高楼万里愁,愁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你得答因为。这样你就明白了,你要答原因。还有第三步,他问好在哪儿,这是诗歌常见的题型,它的妙处在哪儿。一看诗歌经常说,某两句诗,西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请分析它的妙处,很多学生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了。分析妙处,也就是通常同学要总结思路的话,你会发现,它有三个不同。第一个妙在哪儿,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手法。就这两句诗来说,它是使用了双关的或者是隐喻的手法,它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风雨,西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阵风吹来,乌云遮满了天空,太阳沉下去了,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写的自然界的变化,但是这不是诗人的本意,因为这是晚唐诗人的一首诗,他已经预感到了晚唐的岌岌可危,他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实际上写的是晚唐的一场社会的暴风雨即将来临,而晚唐政权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是一种隐喻的或者是双关的手法。第一步,你要答妙在哪儿,它使用了隐喻或者是双关,第二你要结合诗句对这个隐喻双关做一个分析。你光答一个术语是只能得1分,你要解说,最后一个答题思路的步骤还应该有表达效果。好在哪儿,答题思路通常有三点,最后一点是表达效果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应该说流露了作者的那种忧虑或者是无奈的那种情感。面对晚唐的岌岌可危,这个就很好的回答了,好在哪儿。
  主持人:我有一个问题,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结合古诗的背景呢?
  于树泉:一定要结合诗句去答,不一定结合背景,有的诗是没背景的。比如我们刚才说的《读书》二首,那里面天光云影共徘徊,这个没有任何背景。但是有的诗是有背景的,比如说这首诗,他会告诉你,作者是晚唐诗人,给一个注,这个晚唐就用上了。我们说是什么,为什么,好在哪儿,还有怎么样。诗歌题一共题型可以概括为这四点,怎么样,很多同学也不会答,比如说彦淑有一首诗叫《蝶恋花》,这首诗太优美了,应该是他的代表作,如果我们设一个题的话,上阙怎样表现了词人的离合苦,什么叫怎样表现了离恨苦呢?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样去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这样去答,词人用燕子,用菊花,用兰花表现了自己的离恨苦,这么答,我们是给零分的。为什么?人家问,怎样表现了离恨苦,你答的是表现了离恨苦。比如说,人家问你,你怎样来了腾讯,然后我说,我来了。要从技巧的角度去回答,一个是从诗歌的题材角度梳理一下,一个是从诗歌类型的命题角度回一下头,同时再同答题思路有一个总结。诗歌这个题就没问题了,同时散文这个题,题型基本上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这个就没有区别了。这是二卷里面的这一块。
  于树泉:还有默写,默写这一块,我觉得,每个考生都应该拿满分,这个可能是6分,也可能是5分。不一样,各省出题是不一样的,但是默写的内容就在课本中,无论北京题还是外地题,这个丢一分都是很大的损失。但是有些同学有时候是拿不了一两分的。这个需要最后这段时间发挥短期记忆的优势把这个分拿到。
  主持人:考的范围也是固定的。
  于树泉:范围就是高中三年要求背诵的科目。这个应该是非常明确的。这是关于二卷里面的这一个板块。
  于树泉:下面还有一个板块,我觉得同学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最后一个月,就是二卷中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这个板块。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这个板块,北京卷是12分,而全国卷和外省的卷高于这个分值,这个地方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这个题出得非常灵活,题型千变万化,而且年年有变化,尤其近几年出现了新的命题的新的取向,或者呈现出新的色彩。比如说实用性色彩,因为它是语言运用,很讲究实用性,比如说写一个请柬,写一个发言,写一个引导词,写一个欢迎辞等等,第一带有实用性和时代性色彩,什么有关奥运,有关连战访问大陆等等,它和时代性扣得非常紧,就是我们身边的事。
  于树泉:同时除了实用性,时代性还有民族性的色彩。比如说对于古典四大名著的介绍,对近年高考出的题里面对二胡的说明,像这些都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所以这几个色彩,我觉得,考生对它的变化还是应该留意的,这个地方的题要想做成,拿分也很容易,丢分也很容易。很多题,如果你审题到位,平时练习也做过这个题,这类题型做过,那么你就知道怎么去从容应对。如果审题没审准,而平时练习又不到位,那么这块丢分很容易,这十几分应该说它是具有这样的特征,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考察。所以这段时间,同学回头看一看,我们高三一年来做过的应用题,看看类似的得和失,为什么丢分?为什么得分?回头看一看,一定会有收获的。另外如果你有精力,你稍微拓展一点,对2005和2006两年各地的高考题出现的新类型有所关注,这样对应考也会有一定的心理的这样的准备。这是应用的板块。
  于树泉:最后一块是作文。作文60分历来被人称为高考的半壁江山,虽然它只是60分,但是高考的半壁江山,高考时满分是750,它不够半壁江山,这个有点夸张,但是又是事实。高考一篇作文60分,分值太高了,作文的成功往往就是高考的成功,而作文的失败往往就是作文的失败,一篇作文如果你得了50几分或者是拿了满分,或者是得了20几分,30几分,那个对于一个同学来说,影响是决定的。所以说是半壁江山。每个同学对作文这块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而且它直接影响后面几场考试的心态,情绪都会产生影响。第一场答顺了,后面肯定会是一路顺风。关于作文这一块,我觉得咱们时间有限,这个本来应该可以作为专题讲的,可以开若干个专题去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