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五位中西方名人眼中的理想国

作者:浙江省临安中学 楼举国  时间:2007/5/27 16:45: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386
  《我有一个梦想》这个专题共选了五位中西方名人的文章,且都间接地涉及到理想国这个话题。在比较时,我们发现中西方和古今在认为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时有着不同而有趣的结论。
  孔子认为:国家的危险在于不均、不安,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臣服,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臣子则“陈力就列”,做好“相”的工作。应该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经明确知道在物质财富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做到财富分配的均衡,人与人之间和睦,社会安定,远人归顺,君王不发动战争,则“仁政”实现,这是符合理想的国家。
  孟子认为:国家要发展,必须治民之产,注重增加百姓的物质财富,使之“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之“养生丧死无憾”,并“谨庠序之教”,对百姓进行伦理教育,使“颁白不负戴于道路”,则可成就王道。孟子的论述显然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恩格斯评价马克思认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终生从事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解放无产阶级的事业。从这一评价中,我们不难分析出马克思的理想国应该是消灭剥削,无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获得应有的权利。
  马丁路德金说,他的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美国什么梦想,即推行“自由、平等、博爱”。在他眼里,理想国应该是公民享有充分的自由,获得真正的平等,白人和有色人种都以兄弟相称,平起平坐,没有欺压与被欺压,他们一起工作,一起休息,一起挣扎,一起手拉手,只要是上帝的子民,都享有一切应该有的权利,经济上富裕,政治上有地位,精神上充满爱。这就是他的理想国。
  而孙中山则认为唯有实施“三民主义”才是理想国,“三民主义”是其毕生努力的方向。在“三民主义”中,“民族”即以多民族的中华民族为一个整体,获得民族的独立;“民权”即公民享有应有的各种权利;“民生”是国家应该发展经济,注重改善民众的生活。孙中山把他理想中的中国称作“中华民国”,即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国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且极富远见。
  我们发现,孔子和孟子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理想国实质上都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追求国家整体的和谐、安定和百姓的富足,并强调对百姓进行必要的伦理教育,使之懂得礼仪,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稳定性,这样可以长久地称王。这样的理想国构想,百姓在其中充当的是被统治者的身份,百姓的民主权利根本就没有提及,也不会有,而且其实现必须依托于明君的产生,因此这种理想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色彩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均衡、和谐、安定,注重发展经济,增加百姓财富这种思想则仍然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意义,建国以后指导思想里屡屡可以见到它们的影子,尤其是现在的“和谐社会”。
  而西方两位名人的理想国则都强调公民应该享有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利,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公民,只享有经济或政治的权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因此这种理想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价值走向。事实证明,西方国家在民主进程上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至于孙中山,则接受了西方的那一套民主理论,与中国古代的那一套可谓有了天壤之别,但也因其反差太大,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土壤和政治基础,所以注定孙中山的理想国在当时只能成为一种理想而无法实现,历史的惯性在这里起了阻碍作用,但这又确实是中华民族努力的方向。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我们欣喜地发现,“民生”已经被大量提及,我们有理由相信,“民生”必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