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应有翅影,窝里无需落羽——谈国家教育助学制度

作者:徐迅雷  时间:2007/5/28 10:22: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83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而一流国家的教育,是与其教育助学制度不可分离的。   
  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学费不得高于去年秋季标准、我国每年上百亿用于助学财政投入和经费将惠及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生、民办和公办学校都将一视同仁纳入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着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月21日,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意见》的有关情况。(5月21日新华社)   
  好的消息总是让人怦然心动。不能说我国的教育助学制度是无比完善的,但它在向完善迈进。我愿意用三个整齐的词语来表达国家对学子的应有帮助:贷学金、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即助学贷款,这是要还的;“奖学金”是对学业优秀者的奖励;“助学金”是对就学困难的贫困者的资助。此外就是“教育券”,即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一部分直接以教育券的方式公平地直接分配给就学者。就普通高校来说,把眼光落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上,这是对头的,看见的是高教的软肋所在。   
  “空中早无翅影,窝里布满落羽。”就个体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如果“空中”没有潇洒的“翅影”,而“窝里”却布满无奈的“落羽”,那是多么悲凉的情形。如果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天都为生存的“形而下”而奔忙,处处留下为求学而求生的“落羽”,那不是学子本人的不幸,而是社会的不幸;所以,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学子们提供一种制度保障,让他们没有太大的生活之忧。   
  人可以没有味精,但不能没有盐;生活可以没有副食品,但不能没有主食。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房住、人人有书读,这都是基本的人权,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如此。而这一切,仅凭国家之力似乎是不够的。在发达国家,大学通常能获得社会的巨额资助,而这些资助不仅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日前我旅欧,在飞机上与邻座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同行者深入交谈,他说他最大的心愿是建立一个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大学里他看到许多生活困难学子的艰难情形,说到这些他的眼眶湿润了。我深受感动,我说我很惭愧,我只是想到每年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奖金奉献于社会,主要是帮助贫困学子,因为现在我已衣食无忧了;可建立一个助学基金,那就不是一人之力了,更不是“一人之力”的境界了。   
  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对我们的贫困学子都负有帮助的责任。我现在最感遗憾的是,一些学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学生看成是生财的渠道。有些地方的教育乱收费,简直就是“霸王无条款”,比那些明文的“霸王条款”还可恶,因为它规定的种种高昂收费标准从来是“收你无商量”的。“绝不允许一边加大助学力度,一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所强调的这个要求,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等等一样,其不公平的配置,造成优质资源向一些富人阶层的倾斜。就像经济学家汤敏所说的:“现在所有的富人都在搭穷人的便车。”他的意思是,在教育、卫生等需要国家补贴的领域,富人正在跟穷人一样享受着这些资源的泽惠,这是不正常的。制度性的扭曲是最大的扭曲,这是必须首先要矫正的。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基本的要求:国家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应该始终是“空中有翅影,窝里无落羽”,不要让人只看见几片政绩般的“羽毛”,而无制度性的美好“翅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