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无声的教育家

作者:刘利民  时间:2007/5/31 6:09: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29
  有这么一则故事:民国年间,在某中学进行的"谁是你最崇拜的人"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写了武训!今天,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所展示的精神内涵?
  还是在很早以前,我也是在《毛泽东》选集中知道这个"反动"人物的。当时,懵懂如我者只有一个标准:被毛主席批判的都是坏蛋。若干年后,回过头来再来看武训,我不胜感叹!
  武训,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生于平原省(现山东省)堂邑县(现冠县)柳林镇,他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姓武,无名,因排行第七而被人叫武七。武七从小对读书有着天生的渴望,他经常不顾呵斥去私塾偷听读书。8岁那年,父亲病死,姐姐给人家做了童养媳;9岁时,跟着母亲到处讨饭;15岁时到姨夫家做童工;17岁时开始给地主李廪生打长工,饱偿人情世故。更悲惨的是,他在给李家做了三年长工后,不但分文未得,还落了个"讹赖"的恶名,被打得头破血流,赶出家门,流落到村头的破庙里,昏睡了三天之后才醒来。
  这短暂的三天,是他大彻大悟的三天,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三天。梦魇般的三天使他明白:以往受尽欺辱,都是吃了不识字的亏。而周围象他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如果不念书,穷人永远没有出路。对,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兴办义学,让穷人识字,才能使他们免遭欺凌,朴素的想法成就了后来一个名垂千古的义士!
  从21开始,在"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的信念激励下,武训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办学实践。在描述武训乞讨办学的各种版本中,张默生的《义丐武训传》无疑是最丰富的、最成功的。他写道:三十年里,武七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每次讨得到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则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还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他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此外,他还为人做过媒红,当过信使。
  为了吸引大家的目光,容易讨到更多的钱,他也是绞尽脑汁:他先是找剃头匠收买他的辫子,并给他剃了右头;后来,他又找剃头匠为他剃去左边的头发,在右边留起一撮来;他在表演"拿大项"和"蝎子爬"给人取乐赚钱时,唱道:"竖一个,一个钱;竖十个,十个钱;竖得多,钱也多,谁说不能兴义学?爬一遭,一个钱,爬十遭,十个钱,修个义学不费难"。在行乞过程中, 他吃过蛇,吃过破砖碎瓦,甚至吃屎尿,给小孩当马骑。如果说当年勾践卧薪尝胆是图谋日后东山再起,是有个人想法的, 那么武训以近乎自疟的执着,含垢忍辱,只是为了 "使他们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这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义举,撼天动地!
  随着乞讨的款项的增多,武七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同时他还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到了49岁时,武七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到了这个时候,他觉得创建义学的时机已经成熟,是向乡绅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希望他先娶妻生子,然后再办义学。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整整三十年的时间,他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 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 "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就这样,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
  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七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请注意,到了这时,武七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光绪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当"乐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时,武训却好像发了疯,不肯跪谢皇恩。满腔悲惘的武训拖着黄马褂走进学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光绪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就这样,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武训去世后,芳流后昆,名垂青史。梁启超先生在《兴学节略》中赞扬武训 "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 陶行知先生的《武训颂》是这样评价他的:"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武训先生的行动及精神推崇备至,武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赞誉,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1945年12月1日,郭沫若在《新华日报》纪念武训特刊上为武训题辞:"武训是中国的裴士托洛齐,中国人民应该到处为他树铜像"。就连赳赳武夫也为他的义举所感动:张学良称其"行兼孔墨";冯玉祥将军赞曰:"特立独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陶行之先生在为《武训先生画传》再版所作的跋中讲述了段承泽将军在武训精神感召下的心路历程"段公绳武便是受他(武训)的影响而改变的一位志士。自从他驻军泰安(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听到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大受感动,自称‘退赃赎罪’,将房屋车马变卖,建立包头新村,依耕地农有之原则,实行集体生产,以期造成共同劳动平等享受之社会;而且实施生活教育以期创造新农村,建立新文化......"
  关于武训的意义,陶行知先生一语中的:"他不属于一党一派。他是属于各党各派,无党无派。他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他是属于四万万五千万人中之每一个人。让我们把武训先生从我们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吧。让武训先生从我们的圈子里飞出去,飞到四万万五千万人每一个人的头脑里去,使每一个人都自动的去兴学,都自动的去好学,都自动的去帮助人好学,以造成一个好学的中华民族。"
  1950年,著名导演孙翰把武训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在电影《武训转》中,赵丹和黄宗英夫妇以纯熟的演技演绎了武训传奇的人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武训和他的事业。然而,好景不长,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把武训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了使大家对这段历史有更清晰的了解,我把毛泽东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附后)"历史将证明我是无罪的",在拨乱反正的新的历史时期,电影《武训传》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又得到了昭雪: "解放初期,也就是1951年,曾经发生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个批判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我可以负责地说,当时的这种批判是非常粗暴的。因此,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认为基本正确。"(胡乔木)
  泱泱华夏,浩浩五千载,从刺秦王的荆轲到跳崖的"五壮士"和投江的"八姐妹"......,我们从来不缺乏壮怀激烈志士仁人;从王祥卧冰到孔融让梨......,我们也从来不缺乏慈爱宽厚的美德。但宗教品格的缺失,使得我们文化中的这些精髓,很难在理性层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完善的体系,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价值参照。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武训们"的义举也就永远只能成为光彩照人的个案。在乡绅治理结构下的传统中国,济困救贫也只是家族内部的互惠,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从来就不曾成为公众的共识。近几年来,风风火火的慈善活动似乎唤醒了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向善意识,可短暂的风光过后是更长时间的沉寂和默然!相形之下,武训三十年持之以恒,也不再仅仅是对个体理想的实践,而是对人类灵魂深处慈善和仁爱天性的展示!
  毋庸讳言,时下我们已经失去了谈论武训的话语情境,甚至"在未来的时代,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在地球上匆匆走过"。其实,苛求别人牺牲自我的幸福去为他人谋取利益显然是不人道的,指望再有一个武训的出现恐怕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渴望,武训的壮举和他昭示的精神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刘利民博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