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的含蓄美
作者: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 邹蓉 时间:2007/5/31 14:55: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40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临安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但此词并没有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如以乐景写哀情、对比等,本文只就其突出婉约派词作的特点委婉含蓄作一简单赏析。
李清照的词作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如她的《一剪梅》,抒写的秋日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深沉的相思,作者是借助一系列的意象,如红色的莲花、小船、锦书、月等来间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首《永遇乐》在表现词人的内心情感方面,就更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境界。
在诗词中,以元宵佳节为题材的作品不少,但大多是铺陈渲染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可李清照的这首词却一反常调。词的上片着力写今年元宵节自己的心情,浓墨重彩地渲染元夕的绚丽暮景,晴朗的暮景预示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热闹的景象,但接着词人笔锋一转,一声“人在何处”的叹息,道出了词人内心的迷惘和痛苦。这似乎是一个饱经战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痛苦和迷惘的心声。它接得突兀,正是由于词人一时的感情活动,含蓄地表达着词人内心的感受。接下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的曲调,原来先开的梅花已经凋落了。这眼前的春意到底有多少呢?连词人也说不清楚了,只好用“几许”这个虚指的词来表示。元宵佳节到了,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转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仿佛是无端的忧虑,似有杞人忧天之嫌,可深思下去,其中隐含的信息自然通晓无余: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心自然比别人多了一些无端的顾虑,自己也曾过了一段时间衣食无忧、闲适安定的生活,可转眼间,靖康之变,自己便也流离失所,夫死家亡,过着颠沛飘零的动荡生活,可见世事是多么的难料啊!
在词的下片,作者遥想当年汴京的繁盛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时间对元宵的到来,心情非常快乐,“簇带争济楚”,精心梳妆打扮,生怕比不上人家漂亮。这么高的游赏兴致,词人并没有明确表示,而是通过描写叙述来充分展现中州盛日时自己无忧无虑的,闲适自在的生活。可是现在面对元宵,自己一点兴致都没有,内心非常沉重苦闷,那些“酒朋诗侣”来邀请她上街看热闹,她谢绝了她们,现在已是“风鬟霜鬓”,面对着别人的欢快,自己自惭形秽,“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些都是忧患余生的表现,同时也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盛日”与“如今”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含蓄地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隐露而深沉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可谓“含蓄隽永”之杰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