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题材的诗歌赏析二则
作者:佚名 时间:2007/6/1 14:04: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75
度岭方辞国[1],停轺一望家[2]。魂随南翥鸟[3],泪尽北枝花[4]。
山雨初含霁[5],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问长沙[6]。
注:[1]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国:国都,指长安。 [2]轺(yao姚):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3]翥(zhu著):飞举。 [4]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5]霁:雨(或雪)止天晴。 [6]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诗意本此。
【赏析】
公元七〇五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这诗是在迁徙途中写的。
去国离乡,谁能不生怨思。何况宋之问由宫廷侍臣变而为天涯逐客,由软红佳丽之地到瘴疠炎蒸之乡去受岁月的煎熬。生活的巨变怎能不激起他感情的激荡。从出朝之日起,他就企望着重返放园,切盼着君王再度征召。
跋山涉水,畏途万里,咬着牙过来了。登上大庾岭,感情又掀起一个新的更高的波峰。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瞻前顾后,忆往思来,怎不百感交集,涕泪交进?本诗劈头就写道:“度岭方辞国”。一般解释为:方才辞别国门,就来到了大庾岭。这样太平淡、太无味了,没有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出来.应该是:在度大庾岭的时刻,我才突然感到了去国辞朝的深切痛苦。作者另有《早发大庾岭》一诗写道:“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可以作为佐证。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此刻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轺一望家”,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望一次,再望一次。
正在犹豫不前、眷顾家国时,又有南来的大雁、岭北的梅花触动他的情思。屈原登大坟以舒忧心,有“魂一夕而九逝”、“涕淫淫其若霰”的诗句,宋之问可能受其影响而写:“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看来这一说较胜。大雁南翔至此而折回,人却无法北返,只能把精魂附在雁翼上。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引出泪下如霰,沾湿北岭的梅花。据说岭南岭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象花残辦飞。此时此际,诗人怎能不“泪尽’在这花开花落的分界岭上呢?
在感极而悲、难乎为继的时候,诗人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这是写南望所见:绵细的山雨刚刚停止,微露晴明之色,灰濛濛的江云被日光映照,逐渐变成彩霞。乍看这两句,似乎游离于诗外。上一联重在写情.情中有景,这一联专门写景,而景中之情,似有还无。仔细寻绎,它含而不露,是一种烘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祝愿:“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在其他诗作中,诗人都直写归乡归国的愿望,如“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早发始兴口至虚氏村作》)。“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早发大庾岭》)。而这一首却退了一步:“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只要让我知道归去的日期,就安心在这边鄙之地过窜逐生活,不敢象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有所怨恨了。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出来了。
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赏析】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
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紧接着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浓厚。
作者似乎尽量要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张曲江集》。
【注释】: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摄山秋夕①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②。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③。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④。
[注]①摄山:一名栖霞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北。②频:多次,连续。③松门:用松枝搭成的柴门。空明:通明透彻。④天鸡:古代传说,大地的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蔓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跟着叫。
[鉴赏提示]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但没有结果。顺治十六年(1659),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游览了摄山,写下了本诗。首联写秋夜的山林很不安宁。颔联继续描写极不宁静的秋夕。颈联描写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于是打开柴门,看到一汪通彻透明的潭水。末联点明全诗主旨,天渐渐亮了,诗人心里又挂念起远行之事(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这首诗具有气韵声色之美,隽妙圆转,“天机自流”(沈德潜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