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差生情结”,放飞自由心灵——由《差生日记》引起的思考
作者:建瓯一中 吴小健| 时间:2004/10/22 19:18: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67
一、《差生日记》与差生情结
我们班在分组评选朗读佳作时,第二组毛安海同学推荐的《差生日记》得票最多,有32票,票数居本组评选的三篇佳作之首,占总投票数(42人)的76%。其它两篇的得票数分别是18票和17票,都没有达到投票总数的50%。
为什么《差生日记》得票如此之多?我们的同学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差生日记》?
《差生日记》是选自《新概念·新思维作文》的一首诗,一个普通学生的习作。为了便于了解,这里全诗引用:
差生日记
差生也有日记
真的
为什么你没发现
因为在你眼里
他们是
差生
差生日记里
这样写道
差生的世界很精彩
差生的日子很无奈
每天都对着老师的问题
傻傻发呆
差生日记里
这样写道
差生也害怕考试
更害怕爹娘头上的银丝
差生不害怕进办公室
早习惯了老师讽刺的目光
差生喜欢与哥们几个同唱:论天下谁是英雄
差生喜欢在歌中弃去自卑
差生们之所以称兄道弟,关系亲密
因为只有差生才懂差生
差生也渴望老师的关怀
只是觉得没有资格表白
差生日记里
就在最后一页
有一片
深深的泪迹
……
选自《新概念·新思维作文》 毛安海 荐
这首诗不是什么名家名作,只是出自许许多多作文选中的一位普通学生。这首诗也没有什么诗情画意,只有差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或侠骨柔情,仅仅是差生遭遇种种困惑的内心独白。然而,正是这些,却深深地打动了大多数同学的心。
差生的生活和遭遇,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班同学的心,我想,这不仅是出于对差生的同情和理解,而是大多数同学都有同感,他们在过去和现在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有过差生的遭遇和感觉,他们的心里都存在着“差生情结”。《差生日记》就是许多同学所共有的“差生情结”的体现。
为了证明“差生情结”存在的普遍性,我在这次学生推荐和评选佳作活动中,得到了无意中的民意调查数据。
1、各组评选之后,全班对各组评选出的12篇文章进行再评选,《差生日记》的得票数依然居高不下。得票数为第三名。(第一名:31票,第二名:26票,第三名:24票,第四名:20票)。
2、在全班56篇自选佳作中,由同同学们任选一篇写读后感或赏析的文章,其中,选写《差生日记》的同学是较多的,共有8人,人数为第二,仅次于写友情的文章《那个先偷走苹果的人》(共有9人),选写其他文章的人数依次是6、4、3、2、1。
3、在56篇自选佳作中,反映学习压力和差生心态的文章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同题材的篇数。其中写母爱的3篇,写友谊的3篇,而反映学习压力(包括调侃学习考试)与差生心态的文章达八篇之多,还值得注意的是,写师情的文章仅有1篇,而且还是外国教师的。我想,这并不是我们的同学对教师没有感情,而是由于落后的教育所产生的学习压力与差生心态,把师生感情扭曲了。原本美好的、影响着人生前途和命运的师情失去了应有的人性化基础,被学生无意识地排除在心灵世界之外。
由此可见,我们班的“差生情结”不仅是普遍的,而且还很严重。一个班是这样,全年段按中考成绩平均分班的其他九个班显然也是这样。
可是,我们年段的同学,全都是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是刚刚经过中考挑选的佼佼者和胜利者呀!他们中的大多数尚且有如此普通、如此严重的“差生情结”,那么,其他学校的同学呢?他们的“差生情结”岂不是更普遍,更严重吗?
二、“差生情结”的震撼
佳作评选中的问题弄清楚了,而由“差生情结”看到的教育问题,却引人思考。
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多少人为之辛苦,为之奔忙,我们的学生因为受教育几乎每天披星戴月,课业重重,几乎每个晚上没有充足的睡眠,几乎每个星期没有完整的双休日。我们的老师为教育,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年复一年,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长年累月操心操劳,任劳任怨,我们的国家为基础教育投下多少资金、多少人力和物力。而这一切的结果却是普遍而严重的“差生情结”,这不令人震惊吗?
“差生情结”是失败者的情结,是没有自信的情结,它将导致没有自信心的人生和失败的人生。这对学生个人来讲,是多少不幸啊!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造就一代又一代普遍而严重的“差生情结”,我们的国民将是怎样的国民?我们的国家将是怎样的国家?我们民族将是怎样的民族?
我们该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的历史吧?难道在这个世纪初,我们的国家还要在教育上、文化上和经济上,让“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吗?这是危言耸听吗?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继续产生“差生”和“差生情结”,“八国联军”的长驱直入并非没有可能。这一旦成为现实,就不是学生个人的不幸,而是国家的不幸,是民族的不幸,是子孙后代的不幸。这太令人震惊了!
三、“差生情结”的产生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也为了学生的前途与命运,我们必须解开“差生情结”,必须彻底消除“差生情结”。而要解开和消除“差生情结”,应先了解一下,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差生情结”是怎样产生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显而易见,是考试。考试贯穿着基础教育的始终,每个学习阶段有入学考试、升学考试、摸底考试、模拟考试,每个学期有期中考、期末考,有月考、单元考,还有小测、自测等等。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初中到高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同学们的成绩就有分数高低之别,根据分数高低排列,便有名次的先后,在一次又一次、无休止的考试中,哪个同学能幸免差生的遭遇呢?再好的学生也不能保证每一次考试的分数和名次不退步、不落后。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甚至是最优秀的专家、学者、教授,在经历这么多次的考试,也不可避免要做差生的。著名作家、《青春万岁》的作者王蒙(曾经担任过文化部长),他曾用他孙子的语文试卷自测,并按标准答案评分,结果怎样?分数不到60分,不及格呀?这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差生”啊!如此优秀的作家,如此杰出的文化人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的考试中,尚且避免不了“差生”的遭遇,更何况我们还未成人,还未成才的学生呢?
本来,每次考试都会有高分和低分,不可能几十个人一样的分数,而且分数高的,也未必都是好的学生,分数低的也未必都是差的学生,清华园里还有伤熊的学生。可是,我们的教育评价却一定要按分数高低论优劣,于是差生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本来,分数已经很高了,但在望子成龙的父母眼里,只要有别人高过,自己的孩子便是差生。可是,谁能保证每一次考试没有人超过?父母都认为孩子是差生,孩子又怎能摆脱差生的命运呢?
本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一科一科地学好,考好,可是谁能保证在五六科、甚至七八科连续考试中,没有一科落后呢?只要有一科落后,就有差生之嫌、差生之忧。
本来,每个同学都是好生,可是在无数次的考试中,谁能没有“差生”的遭遇呢?
考试,让本来都应该是好生的同学变成“差生”,即使从考试的分数上,从排列的名次上,许多同学是不在“差生”之列的,但在他们的心里,都有差生的阴影。也许在老师的眼里,自己是差生;也许在家长的眼里,自己是差生;也许在分数比自己高的同学眼里,自己是差生;也许在某一科的成绩比较中,自己是差生……越多的考试让学生越觉得自己是差生。每一次考试都担心,每一次考试都失望,他们常怀差生的心态。他们在担惊受怕中学习,他们在悲观失望中挣扎。考试把我们的教育引入一个可怕的误区,——越重视教育,就越考试,越考试,就越可怕。
于是,差生的感觉一次次地强化,差生的范围一次次地扩大,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在劫难逃,学生心灵里的“差生情结”渐渐地变得严严实实,难解难分。
考试,考试,一次又一次,何时休,何时止?无休无止,只有误尽苍生,只有遗害无穷。
四、“差生情结”的破解
其实,考试并无罪过,考试也不可怕,考试是教学的需要,是学习的一个环节,它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教,更好地学。可是,不知为什么,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考试主宰了教育,成了教育的目的——分数至上,考试主宰了学生的生活——一切为了考试,考试误导了家长——父母不再关心孩子的教育而格外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
本来正值儿童时期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应该是形式多样,方法自由,应该是个性鲜明,富有创造的,可是,当考试成了评价教育、教学的,几乎是唯一的标准时,分数就成了追求的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潜能开发、思想品德、人生之前余与命运等等,一切都让位于分数。于是,教学被异化,教育被主宰,出现了考试评价教育,而不是教育评价考试的,本末倒置的怪现象。在考试的主宰下,教育和教学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失去了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本色,失去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自由选择,失去了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考试评价教育的引导下,形成了越重视教育,就越考试,越考试就越偏离教育的怪圈,考试主宰教育,带来了“差生情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差生情结”的根源在于考试评价,解开“差生情结”的关键在于打破考试评价主宰教育,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自由创造的教育局面。
如何打破考试评价垄断教育的局面?
(一)首先是我们的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创升意识,建立教研评价体系。大力推动教研教改,主动地把教育和教学引向人性化和科学化的道路上。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创新教育大势所趋,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教育创新迫在眉睫。我们的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安于现状,更不能困于考试,打破考试评价垄断教育的局面势在必行,解开“差生情结”正当时候。
(二)我们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主动出击,锐竟改革,大胆创新,把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创新教育的意识,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
(三)、我们的同学应勇于挑战困境,完善自我,放飞自由心灵。
困境是客观存在的,由考试带来的种种教育弊端,不是说改就可以全部改掉。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只能逐步地进行,再说改革也会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所以同学们要走出现实教育的困境,一方面要靠学校和老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也要靠自己去努力,要勇于挑战困境,积极消除“差生情洁”,不断完善自我,彻底解放自己,让心灵自由飞翔在人类优秀文化的广阔天空。
在此,我给同学们提四点建议:
1、正视考试,不怕考试
正视考试,就是正确看待考试,如何正确看待考试呢?首先要认识到考试是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一个环节、一种方式,是有利于学习的进步。考试太多,不利于学习。而没有考试的学习,也是一种遗憾。学习需要考试,考试为学习服务,没有必要拒绝考试。其次,还要认识到,考试是公平竞争体现,在高等教育尚未普及时,就存在升学竞争,有升学竞争,就要有考试,因为只有考试才比较公平,尽管升学考试有许多不利因素有待克服,但它相对的公平性是不可否认的,目前还没有更好、更公平的方式,能代替升学考试,因此,为了自己的发展和前途,还是要面对考试,迎接升学考试的挑战,不必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再次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在学习中,既要重视考试,又不要害怕考试,“生不畏考,奈何以考惧之”你不怕考试,考试也就不可怕了。
2、掌握学习节奏,能进能退,天地自宽
学习的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缓慢的,有起有伏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阶段会顺利一点,进步较快,有的阶段会困难重重,进步不大,甚至有退步的感觉。比如,有的知识刚开始学习时,比较容易,到后面就有困难了,而克服了困难之后,学习又变得容易了。有的知识刚开始学习时觉得很难,但坚持一段时间,找到一些门路和方法,学习就容易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增大,原来的门路和方法不够用了,学习又变得困难了,而克服了困难之后,学习又会容易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考试成绩的高低变化,名次进退的反复都是正常的现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的成绩变化确定一个恰当的范围,既要知难而进,也要知退而进,真正的退步,不是没有进步,而是放弃,只要不放弃学习,坚持不懈,退步总是暂时,进步则是永远的。进不骄,退不馁,求知不懈,进取不息,学习的天地无限宽广。对于在学习上,不努力,不进取,或者半途而废的人,即使没有考试,也不会有其他捷径。
3、纵观人生,深谋远虑,没有近忧
站在人生的高度认识现在学习的必要和重要性,学习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代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现在作为学生要学习,今后作为成人的生活,工作和事业,乃至激烈的社会竞争,都需要继续学习,因此,现在学习的内容多少,成绩好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的信念,树立学习的理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品质,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这是终身受益的。一个在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有坚定的信念,有崇高的理想,有良好的习惯,有优秀的学习品质,他一生的学习就不会有忧虑,只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4、师生团结合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面对落后的教育现状,面对考试的困境,学生反感,老师也不满,如果师生互相埋怨,彼此对立,或者各行其是,孤军奋战,对于教和学来讲,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师生团结合作,共同进行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教育和教学,才有希望摆脱落后的教育,走出考试困境,教与学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