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兼谈欧阳修《六一居士传》的归隐思想
作者:河北魏县一中 张晓耕 刘焕巧 时间:2007/6/17 18:37: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86
“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吾一翁”。这很自然让我们想起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因为门前种了五棵柳树,“因以五柳为号焉”。不管是爱好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好柳树,都从正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一种高雅的艺术情趣,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沉醉于这五物之中,可以做到“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还可以做到“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其乐无穷;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名号的背后,确实是有着某种“醉翁”之意的。“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行文至此,才说到关键处,这才是欧阳修沉醉于五物、取号六一居士的真正原因。
然而,客人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作者的回答却是:“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可见,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而且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选择哪一样也就不言自明了。
看来,欧阳修的乐,是把自身也容于这“五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这样,作者很自然地总结了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第一条,“老而休”,是必然规律;第二条,“讫无称”,表面上是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第三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因此,最后归结到即使没有五物可以欣赏,他也要归隐,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田园求得琴棋书酒之乐,这才是醉翁的真正的意图。
总之,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