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酷中学会更好地活着
作者:庄慎之 时间:2007/6/24 8:20: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45
我想,张蜀梅并不会为作为一个女性抛洒近五年的青春岁月穿梭奔忙于街巷工地、医院厂房而后悔。因为她拥有了这些文字,报道中的,专栏里的,以及这本集子,也因为拥有了这些文字背后的爱她的读者们,而最最重要的,我想,是这样的经历所给予她的一种信念——“新闻揭露的是真相,它没有那么多虚假的面纱,它那么直接,真实得无法让你相信”,以及,一种情怀——“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巨著,都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他成长的烦恼。我将继续关注平常人不平常的命运。”
都说新闻是易碎品,是速朽文字,突发新闻照理应该是最为易碎与最为速朽的吧。发生了,结束了,报道了,似乎只跟某一瞬间里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原因的五个W产生关联,离开了这个瞬间,似乎就没有了意义。真的没有意义吗?真实(或者说真相)难道不是新闻永恒的意义吗?张蜀梅没有办法更多地给读者提供鲜花、美酒、歌舞、华灯,不太可能更多地展现生活中的美好、温情、和谐、太平,在这“突发”中更多的是与这些光明面相对立的元素。集子里的这些文字,短小,直接,没有遮掩,不加修饰,与现实几乎可以说是“零距离”,硬生生展开生活中最畸形最阴暗最残酷最不幸的一面。但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鲜花、美酒、歌舞、华灯,希望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温情、和谐、太平,恰恰不是靠隐藏与遮蔽畸形的阴暗的残酷的不幸的一面,不是靠粉饰太平歌功颂德锦上添花,真实(真相)才是这个社会自我认知自我清洁自我疗伤的最基本助推动力之一。
真相有它残酷的一面,但记者并不残酷,张蜀梅并不残酷。虽然报道不能有太多的记者个人情绪与观点的表达,虽然张蜀梅的专栏文字本身也带有强烈的新闻写作风格如白描、简洁、直接、精确等等,但是,展卷读来,我们从中会感受到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本集子里,“事”只是“人”的背景,人,才是焦点所在——关注平常的人,下层的人,边缘的人,卑微的人,遭遇不幸的人,那些建筑工人,那些工厂打工妹,那些贩夫走卒,那些痴情殉情的男女……这个社会从来不曾垂青于他们,从来不曾聚光于他们的生存,乃至他们的不幸都可能会在不幸发生的瞬间湮灭无闻,这种关注本身不恰恰已经是一种悲悯情怀吗?
而这种情怀源生于关注而又不仅止于关注。在大多数的篇什里,你会看到,在这一大片浓稠的阴暗残忍中总有人性之美、生命之光的闪耀,你会看到,在这些卑微的生命过程中,总有那么强烈的向真向善向美的渴望,你会看到,记者执着于披露真相但从来不追求猎奇式的展现,而总是想着能够给这些不幸的人一丝一缕的慰藉与帮助,哪怕这种帮助可能只是文字上的一句感慨,哪怕这种慰藉可能也仅仅是引来阅读者一声叹息、一点警醒。
生活依然残酷得令人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不忍相信,但残酷不是让人们厌倦和抱怨生活的理由,更多的人在无常的残酷中学会接受,学会珍惜,学会爱,学会更好地活着。就像普通打工妹邓哲玉朱凤梅对人生的渴望与追求,就像小任湘的悲剧引发全城共鸣的惊诧悲愤同情援助,就像小刘的自缢引起在中小学配置心理辅导员的提议……
我想,对于张蜀梅,无论到哪里,无论是不是记者,那份信念,那种情怀,还是会让她自己、她身边的人、她的读者的人生更多一分真实而少一分残酷。就像她质朴的告白,“我只想说,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谐和的音符,你出门要多加小心,每一天多些宽容和忍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