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拒绝流行音乐进课堂的本体反思

作者:刘 晗 龚芳敏  时间:2007/7/30 11:34: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33
  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这在中学教育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反对者不绝于缕,以至于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最后宣布禁止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其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点:其一、流行音乐主要是一种社会情绪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即兴反映抑或表现,其中的审美情感没有经过很好的艺术提炼,较少受到理性的规约,多表现为歇斯底里的发泄性情感和对社会体制性文化的抵抗和叛逆。其二、流行音乐又多为描写年轻人在青春萌动期和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仇怨恨,里面充满了颓废、忧郁、失落、无望等情感体验,揽括了年轻人对人生的各种以偏概全的理解,歌曲里面充满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伪情感、甚至还有很多无病呻吟的不健康情感。其三、中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建立起独立、正确的价值评价系统,是非观念不明确,从众趋同心理严重,对社会事物与文化现象缺乏独立的理性思考,加之中学生无论从生理年龄还是从心理年龄来看都离流行音乐里所描述的爱情生活尚远,因此这些带有爱情启蒙意味的流行音乐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不太吻合。其四、流行音乐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它的流行跟大众传媒密不可分,往往与各种奢华铺张的演唱会、靓丽俊俏的歌手、一夜成名的梦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容易让中学生产生一种青春偶像崇拜,在追星中迷失自我、荒废学业,且流行音乐制造的年轻人获得成功的偶然性幻觉,比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也会让中学生放弃通过努力循序渐进地获得成功的信念。
  上述反对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理由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不失片面。这种反对的思路基本上是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切入,是一种艺术功能主义的观点。这种对于流行音乐的理解跟中国文化长期以来的艺术教化思想和音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观念分不开。现在我们要反思的是,上述反对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理由真的跟“流行音乐”有关吗?“流行音乐”真的能做到表达一种不健康的情感、进行有关爱情的叙事、宣扬一夜成名的观念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自律性的音乐本体论的层面上来。所谓音乐本体论,就是追问音乐是什么的学问。学术史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音乐是人对自然界声音的摹仿。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他的著作残篇中就记载:“我们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那儿学会了歌唱。”其二,认为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表达。如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乐记》就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乐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其三,认为音乐既不是模仿也不是表现,而仅仅是一种纯粹的音响运动形式。如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就坚持,音乐“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前两种观点回答了音乐作为艺术的内在逻辑根据,但没有将音乐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区别开来,容易导致混乱。第三种观点抓住了音乐作为艺术的同时还抓住了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那就是,音乐是一种用音响运动来表情达意的的艺术样式,这个特点从艺术自律的角度确定了音乐作为音乐的内在逻辑根据。
  从逻辑的层面来看,流行音乐首先是音乐这是没有问题的。作为音乐一种具体类型的流行音乐,它首先也是一种乐音的运动形式,由节奏、和声、旋律等声音元素构成。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的内容就是流行音乐的乐音运动形式。这种乐音的运动形式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即便表达情感,也仅仅是一种模糊的不可名状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流行音乐的音乐语汇即音响运动不表达具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哪一种音响运动形式被定义为爱情或者亲情,抑或苦恼或者失落的。既然如此,那么文前禁止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理由又是如何得出的呢?我们以为,这主要是将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歌词混为一谈的结果。在相当意义上,所谓流行音乐表达一种不健康的情感、进行有关爱情的叙事、宣扬一夜成名的观念,这主要与流行音乐的歌词有关,是歌词限制了我们对于流行音乐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其实是一种错位,从艺术自律的角度看,流行音乐的歌词不是流行音乐的本体,而是可以随意更换的。我们完全可以将一首所谓的“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重新填上积极奋发向上的歌词。因此,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的理由跟流行音乐本身无关,而是在歌词。基于此,我们要从两个层面上看待流行音乐:其一,从音乐本体论的层面来看,流行音乐仅仅是一种风格不同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的音响运动形式。流行音乐有它的可取之处,它的节奏、旋律、和声都贴近生活、来自当下社会的生活空间,跟中学生生活有亲近感,与那种严肃音乐的正襟危坐有区别,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认同感,因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利用“流行音乐”来培养中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素养。其二,从音乐意义限定的歌词层面上看,我们应该对流行音乐的歌词所表达的意义持批判和辩证的态度,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遴选和甄别,扬弃颓废、不健康的东西。总之,流行音乐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对中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是有益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因为有些流行音乐的歌词欠妥而连流行音乐一起拒之门外,这就无异于在倒掉盆里的污水时连孩子也一同泼掉一样有失辩证。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beifangqiuzi 于04-02 11:14发表评论: 第1楼
  • 同意以下观点:"流行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的理由跟流行音乐本身无关,而是在歌词。基于此,我们要从两个层面上看待流行音乐:其一,从音乐本体论的层面来看,流行音乐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