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的叙述要有针对性
作者:菏泽牡丹区第十八中学(274014)滑万东 时间:2007/8/7 7:45: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446
例如: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叙述论据材料的时候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1、要有“拙”;2、要有“勤”;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此三要素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是不符合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材料就难以证明论点。如有个学生在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时,这样写到:“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且不说开头对“勤能补拙”的阐释就已经出了偏差,单说用爱迪生搞发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虽然也提到了他的勤奋(“夜以继日的工作”“上千次试验”)和成功(发明了钨丝),但由于没有提到“拙”这一要素,即没有严格针对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叙述事例,所以就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
下面的一则事例论据就叙述的很好:“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最后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事实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需特别指出的是,要防止一种貌合神离的事实论据,即事例的叙述之中虽然也包含了论点所限定的要素,但由于叙述的侧重点或落脚点有所变化,使得材料表面上照应了论点,实际上是暗中转移了论点,这也不符合事实论据的叙述要求。如:同样是为证明“勤能补拙”,有个学生这样叙述了一个事例:“古代有个名叫陈占之的人,他的天资不大聪明,读书每次只能背诵50个字。然而由于他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每日积累,终于成了一个博学之士。”在叙述中虽然写了他的“拙”(天资不大聪明,读书每次只能背诵50个字),也提到了他的“勤”(每日积累)以及成功(成为博学之士),但由于第二句侧重点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注意突出强调“勤”或者“勤”补了“拙”,所以这个事实论据的叙述就脱离了“勤能补拙”的论点要求。此事实论据若用来证明“学贵有恒”则是比较恰当的。
同一事实材料,是可以用来证明不同的论点的,但在叙述的时候,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要注意按照不同论点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叙述。如:“愚公移山”的事例,就可以用来证明以下不同的论点。
论点之一:要敢于战胜困难。这一论点对叙述材料限定了以下几个要素:1、要有困难;2、要有不怕困难,敢于宣战的精神;3、要有经过奋斗后战胜了困难。根据这些要素,“愚公移山”的事实可以这样有针对性的叙述为:愚公是位年且九十的老翁,他要铲平“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这谈何容易!但他不惧怕困难,知难而进,凭着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意志,带领子孙挖山不止,终于开辟了一条坦途。
论点之二:信心是成功的前提。这一论点对叙述材料限定了以下几个要素:1、要有困难或挫折;2、要有战胜困难或挫折的必胜信心;3、要有经过努力后的胜利或收获。这里所不同于论点一的地方在于2,因此叙述的时候应侧重于这一点。据此,此事例可以表述为:“年且九十”的老愚公,要铲平“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但他凭着只要天天挖,年年挖,“子子孙孙”代代挖,“何苦而不平”的坚定信念,挖山不止,终于铲平了这两座大山,开辟出了一条坦途。
当然,在议论文的实际写作中,仅仅做到根据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有针对性的叙述,还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对所叙事例作针对性的分析,即揭示事例中包含的同论点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清楚并有的放矢的证明论点。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