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茅塞顿开——浅谈苏轼《前赤壁赋》主题的理解

作者: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 陈依连  时间:2007/8/22 20:16: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571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状态,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观照作品,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你才能茅塞顿开。
  那么苏轼在写《前赤壁赋》时他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乌台”即“御史台”,有一位叫李定的御史,与苏轼不合,摘录苏轼同情民生疾苦,对新法不满的诗句,诬陷苏轼诽谤朝政,甚至说他有“不臣”之心。多亏苏辙、吴申、王安礼营救,加上曹太后(曹彬的孙女)很欣赏苏轼,劝解皇上,神宗也不是个太糊涂的人,苏轼才免罪释放,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政治上的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使他经常处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苦苦地寻求着人生的答案,探索着生命的要义。
  苏轼博学多才,读书广博,思想也复杂。苏轼父子三人共同完成《苏氏易传》,还写过《中庸论》,主张“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他的思想体系本是儒家的,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他认为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他谪居黄州后佛老思想日益浓重,故能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所谓“达观”既非“悲观”亦非“乐观”,而是“看得开”。这从他的词《定风波》中可见一斑。这样,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那么苏轼的这段痛苦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在他的《前赤壁赋》中是如何表露的呢?
  《前赤壁赋》可分三个层次,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的三个自然段,是全赋的重心,而前两段是为这三段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的。
  赋首段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主客情绪愉快轻松,大家都陶醉在月夜江上的美景之中。第二段由轻松转到沉重,由愉快过渡到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莫名的惆怅。
  正因如此,苏子才“愀然”而问,客人才有一答,引出触景而生的感触。由月夜江景想到曹操的诗句,由诗句想到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被滚滚大江“浪淘尽”,空留山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于是又有苏子的答客,顺手以眼前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明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应投入自然怀抱,才能超脱生死的苦恼,“齐万物等死生”。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其实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唱的双簧。在这篇赋中,客的观点和感触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日常生活郁积的各种感受和苦恼,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产生的超脱的哲学顿悟。这两方面的感情,是苏轼人生挫折的苦闷和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参透,也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经历的烦恼和摆脱烦恼的旷达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这里既有儒家的入世苦恼,也有释道佛老的超脱,表现了苏轼思想的复杂与脱俗,人生态度的乐观与旷达。
  《前赤壁赋》写景、抒情、说理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与其说这是一篇抒情小赋,不如说是一篇哲理小赋。它启迪我们如何“面对惨淡的人生”,怎样“正视淋漓的鲜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