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典雅厚重——2007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亮点分析

作者:湖南师大附中 周 红  时间:2007/9/10 4:24: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46
  今年是湖南参与分省命题的第四年,其语文试卷基本沿袭了前三年的思路。体现了“务实创新,典雅厚重”的特点。具体来说,有如下一些亮点:
  第一、葆有鲜明特色
  经过三年的打磨,湖南卷业已形成自己的独特模式。今年,湖南卷在结构上略有小的调整,取消了I、II卷的分割,将文言文的翻译和简答题归属第三大题,同时又将第四大题的默写题分设为“古诗默写”和“古文默写”两个小题,试卷由“语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文章赏析”和“作文”七大题构成,从形式上看,主观题和客观题都各归其所。与去年比较,显得更为科学合理。从内容上看,文言文选用了陈奇猷的《韩非子校注》中的五段文字,文化品位比较高;古诗选用了王安石的律诗《示长安君》,能有效提高考查效度。因为最近几年唐诗考得比较滥,宋词则以艳词居多,元曲则显得太俗,故选宋诗不失为一种高明之举;散文则选用了鲁迅的《忆刘半农君》,属于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特色鲜明。由于命题组的务实,整套试卷仍给人以“清爽”“典雅”“厚重”“完美”的感觉。
  第二、彰显创新色彩
  一是鲁迅作品的入选。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不少有代表性的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但人们对高考考鲁迅作品却心存较大疑虑,一是鲁迅是大师级的人物,大家生怕解读有误,以致犯大不敬;二是广大中学生并不太喜欢读鲁迅的作品,觉得他的作品语言与我们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再从命题实际来看,近年来各地的选文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往往是选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或选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出题。今年的湖南卷选用鲁迅的散文命题,这既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又是一种创新突破。
  二是稳中求变的理念。稳中求变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常规。今年的湖南卷不仅在结构上略有变化,而且在分值的分配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第一大题去年是4个小题,今年增加了1个小题,考的是连贯。这是基于湖南卷与全国其他省区的试卷相比,“语言的运用”所占分值偏少而增设的。导向积极,值得肯定。而第1小题回归传统,不再提供语境,这既是稳中求变的一种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对各中学名校猜题的一种有效逃逸。第三大题将以前的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改为简答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做答,提高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要求,增加了答题的难度,对中学加强和改进文言文教学具有建设性的指导作用。第四大题将古诗词鉴赏的赋分由6分降低到5分,是因为下面的原因而作出的调整:一是后边有一道“文章赏析”大题,赏析权重过多;二是由于第一大题增设了一道选择题,需要赋分。第六大题文章赏析去年赋分16分,显得不够理性,今年将其缩减为14分,算是一种理性的回归。第七大题作文,去年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今年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这对中学作文教学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提示我们:千万不能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应该各种文体全都训练到位,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才有可能笑得最好。
  第三、渗透人文关怀
  一是体现在作品的注解上。今年湖南卷的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几个大题在文字上都有难点。为了帮助考生迅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命题者对这些难点都作了适当的注解。
  二是体现在题目的设置上。文言文利用保留的“对文章的阐述”题作了点阅读提示,能帮助考生理解原文。去年湖南默写题的省平均分是1.88分,与命题缺乏选择性不无关系。故今年湖南卷在沿袭去年加强名篇默写的基础上,将古文默写改为2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的形式,可有效提高考生的答题准确率。今年的湖南作文题继续限制文体,但却由去年只限作议论文放宽到既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作文题文体的放宽,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因为有些偏重感性的同学天生就写不好议论文。
  三是作文的善意提示上。今年的湖南作文题为“诗意地生活”,与名词性的定中结构“诗意的生活”不同,这是一个动词性的状中结构,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或心理体验,写正在进行中的生活状态。要“诗意地生活”就应该对“诗意的生活”有所界定。毫无疑问,不少考生会在某些段落偏向于对“诗意的生活”的描述或评价,甚至出现只写“诗意的生活”的文章。所以命题人特意在作文题的“注意”事项中提醒考生“注意题目中的‘地’字”,以利于考生审清题目。这一善意的提示,明显体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
  总之,今年的湖南卷还是有亮点的,有的还比较显眼。我们希望来年的湖南卷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410006)湖南师大附中 周  红 
  E-mail:zhouahong@sina.com 
  0731-8853963-4634(办公电话) 
  13657314546(手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