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高招生语文试题(湖南卷)分析与评价
作者:佚名 时间:2007/6/21 20:58: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34
一、总体评价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在内容上符合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试卷结构、题型、赋分等方面遵循了2007年年初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颁发的《补充说明》。试题内容和设题方式既承续了分省命题以来湖南卷的主要特点,也借鉴了近年全国卷和其他省市语文卷的优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有得有失,但“得”是主要的。
1.第5小题和第14小题为新增题。前者考查语序和语体,后者考查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前者难度小,值得肯定。后者从思路上值得肯定(文言文阅读应该加重“理解”),但设题未能有效实现这一意图。
2.古诗赏析题,改变了前两年的以两首诗对读、并以引导语启示考生赏析的形式,而代以直接要求赏析一首诗的两联,减少了阅读量,也更为简明,有利于指导诗歌教学。
3.古诗文默写。“古文默写”部分增加了一个选项,要求默写的部分降低了文字书写难度,收效甚好。
4.作文题。“诗意地生活”的命题难度适中,便于考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在此物质主义年代,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一方面继续强调对基本文体的写作要求,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单写某种文体给考生带来的不公平。
二、试题的具体分析
1-12题为单项选择题,共36分,占总分24%o,平均得分为20.0808,得分率55.8%。
第一大题(1-5题)“语言知识及运用”考查字音、字形、词义(成语)、语病和衔接。与今年全国卷相比,多了字音题,其他完全一致。本题均分7.86,得分率52.4%。
第二大题(6 -9题)现代文阅读。是自然科学类文章,设题注重段落和篇章的阅读理解,比较合理,难度适中。但湖南卷此题在选材、命题形式和赋分上连续几年没有改变,相比其他省市的试题显得缺少创造性。本题共12分,平均得分7.83,得分率52.2%。
第三大题(10-14题),文言文阅读。今年文言文选材在不少人看来难度较大,实际得分也应证了人们的感觉。本题21分,人均得分8.45分,得分率40%。另外新增的第14题难度较大,考查代词的意指也未能充分体现“注重文章理解” 的意图。但从古文阅读素养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先秦是中国文言文的源头,当时言文相对统一,散文家同时往往又是思想家,中学课本中亦有不少先秦散文。本次选文来自《韩非子·外储说》,其中的“秦伯嫁女”“买椟还珠”都是有名的典故,所以这一选材在导向上是积极的。
13题,文言文翻译。“瘁癯”“衣文”“媵”等实词的翻译难倒了不少考生,从命题角度来说,应注意难度控制;从教学或学生角度来说,是应注重实词的积累——这是每一种语言学习的基础。
第四大题(15-16题),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5题,宋诗赏析。宋诗通常比较栈易,适合中学生考场赏析,近年不少高考语文试题都选择宋诗(但宋诗的弱点也很明显,缺少兴象神韵,不足以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2007年湖南卷的选材与去年相比,与考生更接近了。设题也简单明了,要求考生赏析中间两联如何表现“怆情”,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都提供了好的导向。本题共5分,人均得分1.95,得分率为39%。
16题,古诗文默写。选材、设题及难度把握都比较好,增加一个选项比较科学,也体现了亲和力。本题人均得分3.21,得分率57%。
第五大题(17-20题),现代散文阅读,17分。
选文独特,是第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注释的添加很有必要,也比较妥当。设题覆盖面较广、注重整体阅读:难度适中,容易拉开差距。答案比以往更全面、准确,但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比较复杂,显得繁琐或出入意料。我们认为,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应在简与繁中保持平衡。本题平均分7.4,得分率44%(06年均分5.22,得分率30.7%)。
第六大题(21题),文章赏析,14分。
本题人均得分9.82,得分率为70%(06年67.6%)。
本题尽管在赏析角度上有所变化,但这些角度都在相关人士的预期之内。考生也作了大量准备,而这些准备又可以转化为实际的得分。客观地说,此题的命题和作答已经模式化,检测考生鉴赏能力的有效度大大降低。是否它已走到了尽头?
第七大题(22题),写作,60分。
考生得分有如下一些数据:平均分41.03(去年40.57),得分率68.4%,一类卷(50分以上)有11960篇,占全省考生的2.52%,不及格(0-36分)的38425篇,占总数的8.1%。从数据来看,今年的作文分数拉得较开,作文题效度不错,有利于发挥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保持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从内容来看,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围绕“诗意”作文,写作素材较为多元化,流露出一定的真情实感。文体把握比前两年好。总体来看,命题基本考查出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考生作文又反映出我省高中作文教学有所进步的实际。
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题能力还有待提高,命题作文要求深入贴切命题者的意图,不能随意地对标题作个性化的理解。在“诗意”与“非诗意”、“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之间,不少考生认识比较模糊,下笔比较随意。比如有些考生为了把准备好的素材带入文章,很牵强地将“意志和气概”“责任”“美丽”等理解为诗意;也优秀考生狭窄地将“诗意”理解为“闲适”、“舒服”或“美丽的哀愁”,还要些考生满足于将一些“诗意”的生活片段加以罗列,未注意标题的动态性。
2.议论文写作能力还比较欠缺。许多文章没有明确的观点,没有围绕观点集中展开论述,而是发散式展开;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比如同一篇文章中,既写到陶潜、梭罗的宁静、单纯的“诗意地生活”,也写到李白、毛泽东的意气风发的“诗意地生活”,还写到凡高、鲁迅的与黑暗作斗争的存在论的“诗意地生活”。如此平列展开,尽管都扣了题,但每一个论点都不能深入。集中于一点、分层深入地论证的文章少之又少,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3.尽管今年考生作文的素材丰富多样,但历史和文学的人物或文辞依然占了很大比例,当代现实的有关信息关注不够,在此之中,媒体的虚假化的信息又多被未经反思的加以运用,很少经过写作者自己的观察和体悟。这样写出的文章,“真实性”自然大打折扣,题目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就在实际上成为了一句套话。
4.语言问题。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准确和简洁应放在首要地位,但华丽的文风仍然很有市场。甚至在不少一类作文中,意思空洞、混乱的排比和对偶句还不少见。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一线教师的语言取向对中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希望各位同仁能遵循鲁迅先生的意见,毫不可惜地丢掉那些“瞒和骗的文学”,引导青年向前去。
湖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
李作霖
2007年6月19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