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美——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场白

作者:曾岚  时间:2007/9/14 12:39: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81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不因为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先怀念一下。(历史上的今天:有同学知道吗?不知道就提示: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发生了什么。抗战胜利62周年)。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让我们永远记住它。
  同学们,快乐的暑假结束了。见到大家很高兴!火热的八月再一次点燃了火一样的激情。看到你们一张张熟悉陌生的笑脸,先允许我来给你们描述一下现在而今眼目下你们复杂的心情,看我表述的怎么样呢?1、短别重逢,掩饰不住的是兴奋(终于见到了假别的同学朋友);2、假期苦短,透露出的是遗憾(假期太短了,还没过瘾呢,该死的补课);3、按部就班,表现出的是恐惧(又开学啦,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又开始了),4、面对现实,极不情愿的是无奈(上学就上学呗,谁要我们是陀螺,幸运的“90”年代呢);5、热切期盼,希望本期学习更精彩。我概括了5点,同学们认为如何呢?
  其实呀,精彩是每个人生最大的追求。你们想学得精彩,老师又何尝不想教得精彩呢。为了这一学期的精彩,老师我一直在想,如何让今天精彩,如何让语文第一课精彩呢?我有个习惯,大家都知道,就是开学第一课从不讲具体的内容,我所要做的,就是同大家聊聊,聊如何喜欢语文,如何爱上语文,如何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还记得我在高一新学期就跟大家讲过的“缘、趣、意、信、方”吧。
  细心的同学大家可能都发现了,本学期我们语文的学习内容由三个板块构成,即诗歌、散文和文言文。咋一看,好像有点打脑壳,同学们会没有兴趣,其实呢,我要告诉大家,这三个板块的学习其实是最有乐子的,我把他们概括为“语文三美”,怎么个美法,请听我慢慢道来:
  三美之一:此情无计可消除——诗歌之美
  《诗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看来,诗歌是抒情的最好表达形式和载体。所以,这里我借用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之“此情无计可消除”来说明诗歌之重要和美丽。现在,有一句搞笑的短信也幽默诙谐的印证了这一点: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当然,同学们一笑了之,增加点快活的空气就行了。
  非但如此,诗歌还有养身之功效。我曾看过一篇《在诗歌中安身立命》的讲稿,里面讲到一位老中医,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除了正常的药方,还要另开一个‘唐诗药方’。比如肝火太盛,他会开出‘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舒缓,慢速,早晚各3遍’;如果肾有问题,他开出‘读李白<将进酒>,用中气朗诵,气势要足,早中晚各2遍’;如果是妇科病,他会开出‘读刘禹锡<秋词>(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注意节奏,声音稍大,早中晚各3遍’。据他说,认真读诗的病人,精神好转,身体就恢复的快。诸君如若不信,可以一试。
  当然,古代诗歌如此,现代诗歌就不必多言了。我知道,同学们中有很多喜欢写现代诗歌,还写的不错,个中的美丽和韵味,鉴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必细表了哈。
  三美之二:淡妆浓抹总相宜——散文之美
  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关于散文的说法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我认为这没能准确表达散文的美意。我用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来形容。就是说无论是淡雅恬静的散文还是辞藻华丽的散文,他们总是那样的美,不是小家碧玉就是大家闺秀。
  美丽的散文我们见多了,比如《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啊等等。这里我不打算细表,只想给各位推荐一本叫《中国百年百篇经典散文》的书,并选读一段看了这本书后一位作者写的很精彩的感言。我相信他们的感言也是我们的感言,最终能感动我们对散文的美丽。这本书收集了梁启超、徐志摩、林语堂等散文大师的优秀作品。
  作者读后的感言是:我截取几段念给大家听:我慢慢的看,细细的品,于其中所读懂的,是淡悠清切,美化人生,情化自然的漫漫心路。书中的精魂在我的心路历程中颠簸良久,无时无刻不在震憾着我。在种种的恻悟下,我所敛念的思潮,正狂飙疾转,澎湃激昂。于是,我便倾心的感慕,散文意境的精深幽邃,格调的高雅脱俗,已在时间的秒秒之行中,穿帘于我的生命之屏。我凝注心倾间,将一份清粼粼的感悟之溪,划入我的人生长河。
  散文,美在自然,如姣洁如练的涟滴,深深注入人世苍生的湾湾碧海。待薄暝降临,茫茫疆隅,风飘四野,缭绕一缕夜色朦胧,心地朦胧的娓娓心烟,将脑海的悲绪生潮浅拙涌出。我即知,那是我心中滚烫的感恻粼粼的沸血在奔腾。
  散文之美,外表如花,内秀如竹。句句字字间凝炼的语言,气势豪雄的词峰,无不使我心随所动,灵犀互染。
  文中溢漫着数不尽的明月清荷,情光恋影,都醺醺然的饮醉了我的胸襟,我的铁骨柔情。我的心灵,倏然的变成一匹脱缰解辔的骏马,任情放性的奔驰于天高地莽的文学空间。在这个浩瀚的苍穹间,我读遍了人生的飘落,吟哦了人世的冷暖酸甜,更将事世升沉的人生感悟,揣思得唯恭唯敬。
  清清散文,悠悠我心。助我之文兴,助我之乐蜀。我已纯然的在散文中获取了精神的原铸,使我有心收搁起一片闲山静水,将人生喜过,怒过,哀过,乐过,成过,败过的百千坷绊留驻于人生的驿站行途。
  可鞠可慕的散文呀,在你的胸中,我能觅到葱笼如盖的绿荫,能展现一片耀眼绚烂的人生春光之图。我对你永渝不变的情蕾,将在湿润辽广的你的心田,永恒绽放。
  散文,我因此为你随感,为你颂扬。
  我已遐思浮想,在你的领地,插着你的翅膀
  怎么样,美不胜收吧,我是被散文陶醉了,你们呢?
  三美之三:万紫千红总是春——文言文之美
  说起文言文,大家都要脑壳疼。其实文言文并非青面獠牙的怪兽那样可憎,其实它也很可爱。我们千万别被流传于坊间的那句俗话(中学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所吓倒,文言文的样子其实是很乖的。喜欢《百家讲坛》的同学都知道,那里面的精彩,那篇不与古文,不与文言文有关。所以,我就用朱熹《春日》中的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来表述文言文之美,说明文言文总是生命常在,美丽依然。具体来看,可从以下方面体味:
     文言文的美,首先是语言之美。比如,杜牧<阿房宫赋>开头一句:‘六国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寥寥12字,便描绘出数十年间国家的兴衰更替。如果把它翻译成现代文:‘六国灭亡了,秦
  朝统一了天下。于是秦始皇砍光了蜀山上的树木,用来修建阿房宫。’——不仅失去了简洁的文风,也没有了磅礴的气势。
   古文在诵读的时候,更能感受到它的美:音韵之美。欧阳修<醉翁亭记>通篇结构简单,文字易懂,语言流畅,不仅听的人喜欢,读的人也感觉行云流水一般,非常舒畅。
     古文的价值,更在于思想之美。晓之以理的文章,比如庄子<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间,游刃必有余地矣’,无处不闪烁着人性的智慧;动之以情的文章,
  比如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再比如袁枚<祭妹文>,‘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仍屡屡回首望汝...’前者是质朴的文字,后者是悲戚的氛围,相同的是用情至真至切。
     古文最美之处,是境界之美。本来是平常生活,甚至是坎坷的人生,一旦有了境界,便蔚为壮观,引人共鸣。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穷藏掖,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多么坦荡,达观的心胸啊!
 现在人都讲究品味,在忙着小资的同时,也一同进入古老的年代,泡一杯清茶,欣赏思想永远放光的文言文。这也是一种品味,一种潮流,一种风雅,不是吗?
  最后,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好文言文,老师送你们一首如何学好文言文的诗句,押运好急,于你们很有帮助: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同学们,语文三美的鉴赏到此结束,精彩与否,你们评判。当然,以后的更精彩,需要我们大家连动起来,共同努力!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