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高考谈高三语文总复习的得与失——兼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某些想法

作者:漳浦一中 林贤文  时间:2007/9/14 16:51: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44
  2007年高考已经降下帷幕,一切都不出考前所料,语文科试卷分为两个部分、七个板块。第一卷全为选择题,共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社科文阅读,2个小题;第二板块为自科文阅读,也是2个小题;第三板块为文言文阅读,共3个小题。第二卷为表述题,共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包含《孟子》选段阅读、宋诗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课外推荐长篇小说简述等4个小题;第二板块为散文阅读,共3个题;第三板块为语用题,共3个小题;第四板块为一道题目为《季节》的大作文。整份高考试卷不仅在内容、结构上完全符合《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而且连赋分也完全一致,甚至在文化经典与长篇小说试题的命制上,与《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提供的样式也完全一致,完整、坚定而有力地维护了教育厅《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权威性。是一份让考生放心、家长开心的卷子。甚至考虑到因为增加的答题表述量(220字左右)考试时间相对较紧的情况,减了一道散文作品阅读的表述题,让考生有充分时间从容答题。充分显示了人性化的关怀,值得赞赏。也正是上述的原因,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在表面上看成了福建省自行命题四年来最平稳、最平实的一份试卷。
  纵观一年来的复习教学工作,有几方面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一、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集中全组语文老师的智慧展开探讨,集思广益。这样的做法直接的好处是整个复习能把好大的方向,思路清晰,工作开展尽好、尽早,能统一思想。07年与06年的试卷模式的变化,考点的变化,特别是新增考点的出现,备课组能够尽早做好部署,学生最早的接触到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试题的基本样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效益最大化。
  今年考试说明的出台已是较晚的事了,老师对新增考点的了解和把握也不算最早,但实际做法与对策肯定是最及时的,在保持一贯的复习计划的同时,在保住阵脚不乱的同时,备课组有条不紊地做好部署,充分发挥非毕业班年段年轻教师的优势,自编教材,择优推荐,让考生对新增考点不陌生,早准备。同时,备课组的老师充分展开多方了解,探讨,特别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搜集到大量的相关信息,将各地相关的做法加于借鉴,化用,取长补短,因地因人制宜。
  另外,针对福建省语文科高考往年曾经出现过高考试卷模式与原先的《考试说明》规定的或与省考的样式有异的情况,备课组坚持《考试说明》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不迷信省考的试卷样式,充分考虑到各种新情况,可能性。07年的高考试卷一改原先的与省考模式的游离状态,呈现了罕见的平稳、平实。相信考生面对这样的一份试卷时,就有如在完成平时的一次小测,学生考后的反应是:题型太熟悉了。
  二、夯实基础,抓薄弱点,不断提高自编材料的质量,有针对性地补缺补漏。总复习要开展好,做到复习后阶段的有的放矢,夯实基础,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复习点是关键。众所周知,2005年后,福建省的高考语文卷就已经把前面的语基选择题删掉了,但在复习中,备课组绝不因为这样而忽略了基础考点的复习,相反,整个复习中都在认真研讨语基考点如何与语用题型相结合、以主观灵活的题型出现的可能。虽然今年高考在语用题板块中并没有创新题型出现,但相信总复习的这种做法是科学、客观、有效的。另外,总复习第一轮中,尽量将各考点细化,每一考点牵涉到的相关知识都不放过。一切的努力都是要让学生把基础夯实。在打基础的同时,还着重突破某些难点和薄弱点。如作文,高考中占了半壁江山,作文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学生的语文成绩,无疑是总复习的重头戏,总复习伊始,备课组就坚持做好作文训练规划,并首先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开始,分阶段教学,进而抓审题,练扣题,逐步形成学生的作文应试素质。在平时作文,考试作文中逐渐发现学生作文的某些通病,如结构散乱,文采匮乏,审题缺欠等,备课组老师能及时形成共识,寻找原因,制定对策。高考前夕,学生的作文基本上能做到文题合一,内容充实,结构浑圆,扣题形成自觉意识,文采斐然的文章渐见多了。在整个作文复习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有三点:一是作文训练要自始至终,不能因总复习考点的多杂而忽略作文的定时训练,要纠正一种惰性的作文教学观。二是自编的材料在学生的素材积累、写法借鉴、文采模仿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今后,可在材料的质量上下点功夫。三是及时的作文评析,一篇习作的批改分析一定不能拖得太久,从每一次作文的目的出发看,作文有一定的时效性。
  三、备课组的合力意识,合理的年龄搭配,凸显了老中青各层次智慧优势,形成了强有力的互补之势。实践证明这样的搭配是成功有效的。首先,老教师的经验对总复习考点的细化有着清晰的洞察,对考点形成的题型种类有前瞻的预见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总复习方向的指引,复习少走弯路。年轻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精力较为充沛的特点,在复习材料的制作、搬运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很多事情在备课组群策群力下都能马上实施,绝没拖拉过。同时年轻教师在复习的预见性方面能大胆提出看法,一些想法做法往往行之有效,值得提倡。同时,传帮带的纽带作用使得本备课组教师在教学专业化成长方面也受益匪浅。比如,某个专题任务给你,你就必须要认真组织材料,精心研究,拿出可行的做法,无形当中,加快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备课组的智慧集成,形成了统一的复习思路,科学的复习模式,效果就在07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中,如文化经典翻译、诗歌鉴赏、文学名著阅读题等都是已经练过或见过,值得一提的是作文,独词试命题作文在之前的考试作文中也练过(《脚印》),作文的预见性可体现一斑。可以说,没有整个备课组的合力意识,一些事情的尽善尽美是不可想象的。
  四、加强知识点规律的总括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寻求以不变应万变,是一年来备课组着力研究的一个问题,效果良好。面对高考,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特别是语文科,由于作文的存在,更是充满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总复习中加强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针对学生做主观阅读题的普遍性茫然的特点,备课组在题型提问示例、答题模式、方法上专门印制了一些材料,配合典型例题,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在诗歌鉴赏上,针对不同题材的诗歌及不同的题型特点,也专门总结了极为适用的答题模式和方法指导,等等这样的做法,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07年高考中的诗歌鉴赏尽管难度不会太大,但复习的做法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答题习惯,这一点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规范的答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细节得分,不能忽视,这一点上,备课组在作文方法的指导上更是费尽心机。比如作文卷面、字数、扣题、标题、开头、结尾等等都作了详尽的指导。一些做法功效体现在细节,虽难于见其速效,但对学生产生的良性影响则是内在的,不可忽视。
  五、群策群力,把尖子生的语文补漏放在突出位置,全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教师间取长补短。尖子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科,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领导更是非常重视。其实,尖子生的语文成绩往往不见得尖,因此培优对语文科而言难度更大,备课组在年段统一部署下,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尖子生采取分专题集中突破,加强克服非智力性因素的指导,争取注意细节得分,提出“语文得分靠细节”的口号,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方面,特别注意审题训练,杜绝在审题上出现问题。另外,注重尖子生的作文语言训练,做到面对面细批细改,有的放矢。此外,加强大小测试的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加于解决。其实,教师主观意识上的高度重视,潜意识中已经给这些尖子生们以积极的暗示:你绝对行。高考结果表明,所有的尖子生的高考语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分650分以上的所有同学的语文成绩基本上在115分以上,最高分达122分。其中三位上660的学生分别考了121分、118分、115分。一扫语文科拖后腿的担心。可见,年段、备课组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总结。
  总之,高三语文总复习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总结疏理阶段,工作量大而杂,具体到备课组不同的教师,复习做法也总有一定的差异,复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回顾一年的做法,07年高考便是一种检验。
  可以说,07年的高考作文《季节》是一道非常中性且平实的作文试题,承继了近几年高考作文无主题命题的特点,给学生以较大的立意自由。但我们知道越是开放的题目,思想的提纯就越显得无序、浮动而不确定。正因为题目太中性,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考方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感性的阅读、生活、思考、情绪、理念中胡乱碰撞,激发不出智性的思考,给深层的立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只能表达自己感性认知的作文基本上没有深刻的可能,从这一点看,难怪今年平淡甚至平庸的作文很多。但不可否认今年作文在文体形式上是最开放的,以往许多高考试题虽说文体不限,但由于题目本身的局限,说明文及诗歌常常是无法写,而“季节”则不同,学生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还可写说明文,甚至即使写成诗歌也不太难。
  上述可知,我们在反思平时的作文复习时,深刻体会到了作文训练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主题意识的培养,要找准切入点做深入的主题挖掘,不能人云亦云,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不离题的层面,作文教学要出成效,更要在寻求学生立意深刻上下功夫。另外,作文训练方式不能过于单一,特别是文体的训练要能多样化,不能太注重散文类或议论类的样式作文而忽略了对记叙类作文的训练。(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近几年来高考优秀作文的影响,师生都有一种功利心理。)一句话,总复习阶段,明确作文指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觉得,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在今年的总复习中所占时间也不少,总体上看,学生的规范作答意识有了很大加强,但复习效果总感觉还是不够好,我想,阅读教学还是在高一、高二就得重视的,因为培养阅读水平的周期较长,毕竟难言一日之功。总复习还是在答题技巧、答题规范上、试题示例、语感加强等方面寻求些突破。
  总复习的后阶段,对信息的搜集、判断、筛选是至关重要的,试看今年高考试卷,从高考公平性的原则衡量,可以发现命题者在文言文阅读《书博鸡者事》的选材上考虑有所欠缺。另外,文化经典阅读语段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孟子〉短文四篇》中的一则。尽管命题者可以将此辩解为并无这样的主观意识,而且根据《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熟悉所有三部文化经典,但命题的这种巧合毕竟还是造成了客观上的不公平。其实,《书博鸡者事》的材料就出现在省特级老师协会编制的《2007年高考模拟试卷(第五套)》中,只不过在复习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罢了。因此,要关注各地的模拟,关注各种教研会的信息而又要加于甄别,特别要集中整个备课组的智慧经常对信息加于研讨,以图作出准确到位的判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