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平实、书香浓——福建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点评

作者:福州第一中学 高研  时间:2007/9/9 16:14: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44
  翻开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相信考生们一直悬着的心立马便放了下来。一切都不出所料,试卷分为二个部分、七个板块。第一卷全为选择题,共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社科文阅读,2个小题;第二板块为自科文阅读,也是2个小题;第三板块为文言文阅读,共3个小题。第二卷为表述题,共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包含《孟子》选段阅读、宋诗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课外推荐长篇小说简述等4个小题;第二板块为散文阅读,共3个题;第三板块为语用题,共3个小题;第四板块为一道题目为《季节》的大作文。试卷不仅试卷内容、试卷结构完全符合《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而且连赋分也完全一致,甚至在文化经典与长篇小说试题的命制上,与《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提供的样式完全一致,完整、坚定而有力地维护了教育厅《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权威性。是一份让考生放心、家长开心、教师舒心的卷子。甚至考虑到因为增加的答题表述量(220字左右)考试时间相对较紧的情况,减了一道散文作品阅读的表述题,让考生有充分时间从容地答题,进而完美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值得赞赏,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也正是上述的原因,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在表面上看成了福建省自行命题四年来最平稳、最平实的一份试卷。
  而深入分析今年的语文试卷,我个人以为除了在大方向的把握上今年语文试卷有力地维护了教育厅《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外,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不少。首先是增加的古代文化经典与中外长篇小说试题给整份试卷带来了浓浓的书卷气,在全国独领风骚,尽管这是我们事先预知的内容,但它一经高考试卷的定型,其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产生的有益影响必定是深远的。其次是作文的命题打破了猜题者投机取巧的宿构妄想,用“季节”为题,以让大家意想不到的直接命题的方式成功地沿续了前三年反猜题的精神,确保了试卷最大限度地公平与公正。再次在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既能注意当今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也能注意现代社会金钱至上、情感缺失的现状,分别选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关于开发环保型的白炽节能灯泡”等文段以及朱成玉的散文《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提醒学生与教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学习语文必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语用题材料的选择也注意到了这个良好的导向,尤其关于牙防组的新闻。而诗歌鉴赏题以一首宋代谢枋得的《武夷山中》拉近了命题教师与考生的情感距离,让考生感受到了乡土的亲切气息,既舒缓了考生紧张的神经,使之能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人生长戏中最重要的演出,又势必影响将来的考生及语文教师重视乡土文化的教与学,意识乡土文化对学生语文素质的熔铸之重要作用。爱国首先爱乡,爱乡首先爱家。这正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精神。
  但事情总是相对的。在平稳与平实中,试卷除了将《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增加的《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内容,从而使今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全国各地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外,基本没有什么新意。所有的题型都可用“我们见过”来表达,很难从命题内容与形式中读出命题教师的创新激情。从而使得一线教师在欣慰的同时也略感到某种失落。也许命题者看来,有了文化经典与长篇小说内容的嵌入卷,今年的福建卷已够标新立异了,需要的是用稳定来平衡因新增内容给考生带来的突兀感。我们不能不佩服命题者周密的思考,但毕竟第一线的教师还是希望高考的指挥棒能不时地给沉闷的语文教坛吹来强劲的创新风。
  只是若从高考公平性的原则衡量今年的语文试卷,应该承认命题者在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上考虑有所欠缺。首先是第三大块的选材,因过分考虑文体的变化而忘了曾经的课文不宜作为命题的材料,而且在命制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福建省2007年各地使用的试卷的审查,选用了一篇曾见于省特级老师协会编制的《2007年高考模拟试卷(第五套)》且不少地方都训练过的《书博鸡者事》为高考试卷的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使这些接触过这个训练的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较未曾接触过这个训练的学生速度快、正确率高。导致了不公平。其次是文化经典阅读语段的选择也不曾意识到这一点,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孟子〉短文四篇》中的一则。因为我们知道由于读本很厚,价格也相对较贵,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将《读本》作为教材配齐。这就使得一些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学生手头并没有这本书,所以这些学生对这个选段的熟悉程度绝对不如手头有此《读本》的学生。尽管命题者可以将此辩解为并无这样的主观意识,而且根据《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熟悉所有三部文化经典,但命题的这种巧合毕竟还是造成了客观上的不公平。
  而就试题的科学性来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命题者对试卷文字阅读量的控制在8000-9000字之间,而文字书写量的控制在1680字(含作文800字、简述230字)左右,既能让学生从容地答题,又有一定的速度要求,因此是恰如其分的。试卷的考点覆盖面也比较大的,既有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识记、辨识、修订、凝缩、仿造、修辞,又有阅读鉴赏中重要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思想情感的剖析,表达内容的概括、结构安排的辨析、表现手法的赏鉴,而写作表达除了一篇大作文外,还将新闻文体知识的检测有效地融合在语用题的测试中。有效地覆盖了《考试大纲》提到的所有五大部分(语言知识与运用、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与五种能力(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这样大的覆盖面有效地保证了试卷的区分度,有利于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选拔人才。而且所选文章有古有今,有深有浅,有自然科学类文章,有社会科学类文章,有诗歌,有散文,试题还涉及到长篇小说,尽可能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在语文考试中交叉渗透,从而明白为中学语文教学做出有益的导向,语文学习绝不能止于课堂,止于教师。
  当然,这份试卷在科学性方面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自科文第3题D项选肢“‘光子结晶’能有效抑制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作为理解正确的项就有失严谨,因为原文对“光子结晶”抑制红外光波的试验结果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对这种灯泡放射出的光线进行检测,就会发现其红外线放射已被有效地抑制了一些。注意,是“抑制一些”,而非完全抑制,更不能因此而理解成“‘光子结晶’能有效抑制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又如第8小题的文化经典阅读翻译第②题“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所提供的译文为: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这个译文至少有两个不足。一是没有主语,显得没头没脑。若是让人误解成孟子自身,那就可笑了。从原文看,应当是前一分句的“天”,所以译文要补出主语“上天”;二是将“欲”简单地译成“想”,也是不妥的。不论哪部字典都没有将“欲”解释成“想”,其次,按孟子的说法“天”对“平治天下”不仅仅是想不想的问题,还有要不要的问题,所以此处的“欲”应准确地译成“想要”。也就是说完美的译文应当是:如果上天想要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再如散文阅读第14题的题干是这样表述的: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就陈述而言,题干是一个病句。首先“指出含义”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语病;其次“指出含义”表意不明,“指出”的意味是东西就在那里,你只要标示其所在的方位即可,而含义则是需要阐释和说明的,这样表述将使考生不知如何措手。就设题与答案而言,我个人以为文题不符。设题要求指出含义,答案却说“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这哪是解释含义?“含义”一种解释就是“(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如这个词用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另一种解释就是“暗示,示意;涵义”,如这句话含义深刻。怎么能仅仅依据文中有“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这样两个句子,就说“落叶”的含义是“我”和“母亲”?若想要学生这样回答,题干就应当改为“指出‘落叶’的两个喻体”或者“作者用‘落叶’比喻什么”。如非要学生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就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联系全文说明词语含义的设题是要学生说明由于文章特定的语言环境的制约,该词语原有的含义或者有了延伸,或者发生了变化,人们最终应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要指出“落叶”的含义,我们首先可以根据其结构解释为“掉下来的叶子”或者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为“落叶植物在生长季节末或一短时间内的叶子分离或脱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然后再体会为何作者在文章中将“我”与“母亲”比喻成落叶,为何说“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进而才能对“落叶”在文中的含义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由于作者对落叶的描写非常诗意,读者对“落叶”的解读必然多元,答案应当是开放的,其评价的关键在于能否自圆其说。
  今年的作文题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直接给考生题目——“季节”。它与给话题自拟题目的作文题有很大的不同。从“季节”一词的含义来看,是指“一年中有特点的时期”,作为一个中性词,它没有任何倾向性,也不特指哪一个季节,因此外延极大。似乎有很大的表达空间,可实际上,不论考生写什么内容,也不论他写到哪里都必须回归到符合“季节”为题目的这个要求,即文题必须相符,否则就是文不对题。也就是说如果所写内容换一个题目比“季节”好,那么作文就有离题至少是偏题之弊。比如考生写在某个季节发生的事,表达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或伤心的季节或浪漫的季节,那么它就不宜以“季节”为题目,因为用“丰收的季节”或“伤心的季节”或“浪漫的季节”比用“季节”做题目更好。也就是说这样写作文就有了离题至少是偏题之弊。而以“季节”为话题则不然,无论春夏秋冬还是上述那些季节,都属于“季节”的话题,都是允许的。它的表达空间比以“季节”为题目的表达空间大多了。而“季节”为题,则范围太宽泛,考生往往会为了了让文章内容相对集中,自觉缩小范围,比如“丰收的季节”“伤心的季节”等等,但如上面分析,这样写至少是偏题;而想明白了这一点,不缩小表达的范围,一方面很难说尽丰富的内容,文章会显得松散,另一方面则显得无从下手,在这样情况下,内容就将写得非常虚: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好这篇作文。而这样的审题与思维,则不是大多数学生在考场紧张气氛中短时能做到的。因此,今年高考作文改卷若不放宽文题相符的标准,将会出现大量的偏离题义的作文。一道完全裸题的看似无审题障碍的题目竟潜藏着很深的审题机巧,这不利于考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文水平,仅从这一点出发便可以断言,今年高考作文中符合题义的好作文不会很多。当然,也正是这样,今年的作文题不易套题。
  尽管可以说“季节”是一道非常中性且平实的作文试题,承继了近几年高考作文无主题命题的特点,给学生以较大的立意自由。但我们知道越是开放的题目,思想的提纯就越显得无序、浮动而不确定。正因为题目太中性,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考方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感性的阅读、生活、思考、情绪、理念中胡乱碰撞,激发不出智性的思考,给深层的立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只能表达自己感性认知的作文基本上没有深刻的可能,从这一点看,今年平淡甚至平庸的作文将会是大量的。
  但不可否认今年作文在文体形式上是最开放的,以往许多高考试题虽说文体不限,但由于题目本身的局限,说明文及诗歌常常是无法写,而“季节”则不同,学生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还可写说明文,甚至即使写成诗歌也不太难。
  命题工作是辛苦且伤神的,如果说试卷存在某些可商榷之处相信也是因为老师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一次次地探讨,与大家达成命题原则的共识,让最漂亮最满意的命题,一定出现在下一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