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反思习惯,着眼基础,训练思维,亲近经典
作者:王学光 时间:2007/9/23 7:45: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63
暑假说到就到,初二语文学习这一页已将翻过。面对即将来临的庞大杂陈的初三语文,如何承前启后过渡而合理地做好初三学前准备,是即将升入初三的同学要认真思考并要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问题。
一、查漏补缺
初二的期末成绩最能代表一个学生在本学年所付出的努力的客观体现,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对于主要知识点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等,所以一定要重视初二的这次期末考试成绩,总结、对比、反思,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因为到了初三是没有时间再进行基础知识补充复习的。
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务必要查漏补缺,了解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了解语文学习中哪方面还理解得不够深刻。因为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有可能会在中考被考察到,所以不能对任何一个掌握得不够的知识点轻言放弃。在即将到来的初三中,该怎样更好的提高自己方能在中考里取得出色的成绩;可以简单的预测自己这样的水平今后可以上哪所高中。也要为升入自己理想的重点高中呈现一份优秀的答卷做准备。通过巩固初二阶段所学知识,扎扎实实地把初二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好,以增强初三学习阶段的实力,从而树起理想的风帆,让自己在初三学习阶段“轻装上阵”,迎接自己辉煌的未来。
二、反思习惯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这个暑假,检查自己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如:课前预习的习惯(每篇课文课前至少读三遍,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介绍作家作品、补充课外资料、书写识记生字词、查词典解决难懂词、圈点批注文中经典文句、质疑思考)、单元复习和总结的习惯(总结的过程即再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能总结会概括是能力的体现。单元复习则是强调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读书看报的习惯(“两耳要闻窗外事,切莫只读圣贤书”,鼓励其观看央视的《艺术人生》《新闻调查》《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节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随听随想随记的习惯(记录生活中的见闻趣事、妙语佳言、感悟思考)、诵读记忆的习惯(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背”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记忆能力强,正值背书的黄金时期,要充实积累,丰富积淀)、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正确默读和朗读,以形成语感;尤其要阅读经典,上学期间争取每天有半小时阅读时间,寒暑假每天最好能有一至二小时)质疑问难的习惯(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疑而启思、疑则生变,变则通)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使自己受益终生。
三、着眼基础
语文学习面广量多头绪繁,但却无外乎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文言文、古诗文背默是中考中必得之分,多靠平时积累,且有规律可循。可把近几年的中考题找来做做,挑学过的文言文做,要是发现学过的文言都有不会做的就马上复习(以书下有注释的词语为重点),做完后收集整理,摸索规律,你会发现每篇文言文就那么几个考点。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可以有计划地分散背记,还可以从网上搜集下载相关的古诗文朗诵音频文件,输到mp3、mp4等随声听里,随听随记随背,效果好,记得牢。不妨一试。
四、训练思维
初二升初三这个时期,学生属于第二断乳期,风暴期,危险期,孩子由于其生理的急剧变化,“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目空一切”,心理易发生变化,而此时也正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期,当然还有冒险精神,开拓精神等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观念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分析、综合、概括、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时候这些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的东西一旦在学生内心扎根,将会根深蒂固地去影响学生以后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加强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尤其重要。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一二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初三则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即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
五、亲近经典
当然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还在于阅读与写作,这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方面。阅读,以理解为主。写作,以表达为主。要想学好语文,真正的提高语文水平,还要不只限于教材上那仅有的几篇例文,而应该真正地放开手去读,在读的同时练习写。书都是过往的多知的人用书写的方式告诉我们他们的所知,所学,因此笛卡儿说,读书就好像同(其实是听)高尚的古人谈话。听多了,继以思,自然会有所得。不然高尔基怎么会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文(闻)一说,意即借读书的光,才能知道人间、天上许多本来不知道的事物。
荀子《劝学篇》中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那些有学问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一样,只是善于借助客观外物条件而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事业有成,必须致力于工具,这个工具变是语言文字。这是我只重点说说如何读书。但同学们学习和读书时常常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以为今天吃了西红柿,明天就能脸变红,会有立杆见影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习知识,掌握语言是一个急少成多,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过程。因此读书首先要有信心、恒心、耐心,其次要讲究方法。
正如杨绛先生指出的那样: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也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抓住初二暑假的宝贵时间亲近书本,亲近经典,不失为备考备学的好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竹”在胸,“内存”丰厚,写作也就不是难事了。
总之,初三是竞争激烈的学年,对于初二时课内学得很好的同学,可充分利用这个暑假在读写方面充充电,增加内存,以期继续处于领先行列;对于那些还不够扎实的同学,就务必在短期的休整后充分利用初二暑期,迅速付出更多的努力,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着眼基础,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积累、巩固和夯实知识,提高能力,以期稳步前进力求进入领先的行列,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承上启下的好作用,为初三繁重复杂的课业及系统复习做好准备,为迎接中考打下稳固基础,以期理想成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