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飞飏,我手写我心——对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的反思

作者:王敏  时间:2007/10/3 18:19: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20
      翻阅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三个现象愈演愈烈,一是追逐文采,二是大批量使用古人古事,三是泛散文化。 
  一、追逐文采 
  今天,追逐文采在我们的高中生作文中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从近五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在高考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四个发展等级的要求中,考生们普遍认为:“深刻”过于艰深,难以企及;“丰富”又缺少积累,心有余力不足;“创新”则可遇不可求且有一定的冒险;只有“有文采”既安全且操作性强。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心理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构思成文的一面,更大的问题还是在我们教师的作文评价机制上。 
  拿到作文,放弃文章学的评价角度,不注重行文过程的梳理。一味地从写作学的角度,从中心到结构到语言的说一通,这直接引导着学生在下次写作中,有意识的去追求易于操作的结构和语言的华美。久而久之,写作便变成了极其简单的操作,演变成了语言仗。他们或者“借鉴”考前准备的好词佳句,或者“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及大量的名人名言诗文名句,或者仿造一些往年的高考佳作,以排比句开头、排比句段行文、比喻句拓展、排比句升华结束,等等。 
  总之,谁能在语言上超人一等,谁就能拿到本次作文的桂冠。 
  其实,语言只是我们表情达意上需要凭借的一个符号而已,盲目追求文采的结果导致本末倒置。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到“辞达而已矣”,这应该是我们作文追求的终极境界。今天我们看到冰心、老舍、梁实秋等老一辈的文坛大师,以及周涛、刘亮程等当代的散文巨匠,会发现他们的文章好并不是好在文字的华丽丰赡上,而是他们的文章中仿佛是从他们胸中涌出的泉水,有着个人独特的气息,闪烁着迥异他人的光芒,于一个词上见特色,一句话中显构思。 
  德国美学家莱辛说:“对于造型艺术,表达比构思要重要;而对于语言艺术来说,构思比表达更重要。”当学生盲目重视对形式上的东西追求时,必然看淡对本质方面的追求,扭转这种情况的关键就是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构思的培养与引导上。写作不是求同思维而是求异思维。严羽在《沧浪诗话》就提到,“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在写作中,多在构思上下功夫,方能独出机杼、独领风骚。如,面对“同情”话题,别的同学都在写“要善于同情他人”、“同情他人是一种美德”;而有的同学进行逆向思维,立论“给予同情也要接受同情方为生活之道”,观点特别,充满人情、人性的温暖。 
  二、大批量使用古人古事 
  近五年来,从平时的作文到高考考场里选出的优秀作文,恐怕很难用数字去计算屈原、司马迁、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出现的次数。几乎已经到了言必及屈原司马迁的地步。材料的极度匮乏,加上语言的华美溢采,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充满矫情,形成新“八股”。 
  这就如同我们走路,正走在越来越窄的胡同里,而胡同外面,天地还很广阔。 
  同一旧材料的群体性使用明显地暴露出学生选材上的依赖性、惰性。经济高速发展,快餐业的快速崛起以及快餐文化的席卷流行,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受此影响,频频“拿来”,反复使用,照得高分,于是满足于其中。殊不知,“溪狭者速涸,流浅者速竭”。 
  其实,学生手中现有的教材、读本,里面就与很多可写可用的,如,在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文言的津梁”中,有个同学就巧妙的化用了里面的内容,写到: 
  2500年前,那个老庄笔下的黄河之神能够望洋而兴自省之叹,的确不失其明智,今天的我们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生命的杆秤上公平地审视自己度量自己,也便是掌握了一种生存的智慧。认识自己需要勇气,更需要有颗敏锐的心,认识自己敢于将自己细小的纤瑕挑拨得干净,能够不被眼前的假象迷惑了心性,放大自己的眼光,头上的天空将会绵延到更高更远处。当年河神若不是见了海神,或许他一辈子就成了那只“井底之蛙”,目之所及的地方也就只是那圆圆的井口。故事的结尾处,河神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勇敢的认识自己方能拨云见日,只是半途莫让“浮云”遮了“望眼”。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充满了活泼泼的味道,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声音。 
  课内的文章可“为我所用”已是十分精彩,若能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又该开辟一片多么广阔的天地!客观上网络报刊的快捷传递,主观上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优势,使得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了解的不少,也很新鲜。与此同时,我们却又看到无限制地“拉古人说话”,尤其是拉某几个古人说话,剪裁复制佳作变成全国高中生写作追逐的目标。几乎可以这样说:高中生群体的写作状态呈现出严重失水缺肥状。 
  当务之急,还是应该加强创新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仅指构思立意上的新意,还包括材料选用上的新颖。借古论今、述史论世,固然能够显示出考生知识丰富、功力深厚以及行文的韵味和风格,但材料的时代性更能给人的心灵吹进一股清新的风。如在“生命的境界”话题作文中,我们可以使用到杜甫、屈原甚至司马迁等材料,而有的同学却使用了下面两个材料:《最后一片树叶》中的贝尔曼先生,为了挽救琼珊,用彩笔在墙上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而自己在凄风苦雨中染上了肺炎,很快死去;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莉文培养出了海伦•凯勒,却用了一生的时间在海伦•凯勒的心中撑起信念的风帆。并由此立论:能够为他人描画着永绿的“叶子”,一样可以走进一个很高尚的生命境界。这样的材料就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阅读所及的视野内,散发着新鲜的阳光味道。 
  再如同样是论述上面“勇敢认识自己”的话题,用TCL前总裁吴士宏、互联网英才马云的材料去阐述就更有吸引力,更具说服力,充满时代气息。 
  三、泛散文化 
  不少同学认为“散文化”的写作方式是得高分的比较容易的“捷径”,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散文在今天高中生作文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甚至有学生认为在考场作文评分中,形式往往是大于内容的。不可否认华丽的语言,古今纵横的架势,确实有不同凡响的效果。但是仔细审视这些文章可以发现它们无非是模块的组合,其本质是形式胜过内容,技巧大于思想。正如很多老师所认同的:“浮华”的背后是写作指向的模糊,是分析阐释的空泛,是文章结构的单薄与“叠加”。究其原因,则是机械模仿“满分作文”只学得皮毛而未得其髓,于是成了邯郸学步。 
  不错,散文可以看出学生的生存思想状态,更追求随意开放,殊不知也滋长了浮躁,内容虚泛的风气。少了议论文的严肃与严密,记叙文的真切与从容。泛散文化与追逐文采互相滋养,促进了今天形式主义文风的蔓延。 
  当然,每一种文体都有她存在的必然,散文本身本没有错,散文也不是与生俱来远离深刻,与浮浅为伍,我们看到韩少功、李存葆、雷抒雁、周涛等凭借散文的形式,写出的文章有宏大的气象,立意也是深刻的。但同学们却据此找到了快速成文的法宝,运用散文,运用排比,批发比喻。 
  如下面一篇以“度量”为话题的议论语段中,一位同学写到: 
  在我们读《烛之武退秦师》时为烛之武的智勇喝彩时可曾注意那个推荐他的大夫佚之狐?若不是他的推荐,郑伯何以想起重用“壮不如人”的烛之武?所以,正是佚之狐的深明大义成就了这样一个退秦师神话,这是一种度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洋洋洒洒几百字,无非也在强调这两个字,一个君主,一个明君的度量,更应广阔如海,要竭诚待下,要赏罚分明,不能因个人喜好乱了纲法。司马迁对蔺相如丝毫不吝惜他的赞美,我想正是蔺相如那一身君子度量,不仅让他赢得一个生死与共的刎颈之交,更让他赢得了后世的敬仰。 
  有那样一群君子,他们身上与生俱来拥有那种大气,为生,为死,为国家,历史三千年,漫长如歌,却长不过他们的君子度量。 
  这段文字洋洋洒洒,看上去很有理性思维的光辉,后两个段落表现犹为明显地运用散文的语言。但我们可以看到: 
  (一)它的中心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究竟哪句话能够统帅全文呢?看不出来。 
  (二)所用三个材料间也并非都与“度量”相关,如第一个材料,是关于识人与荐人的问题,与“度量何干”? 
  (三)三个材料形式上形成排比,很整齐,但都只是一些似乎是关于“度量”的实例而已。行文的过程是没有动态感,没有分析,没有内容上的展开。 
  同样是这个话题与相关素材,当我们用纯然议论的文字去表达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掷地有声、论述缜密的佳作。请看: 
  气度犹如宋词,有豪迈与婉约之分,慷慨陈词,洒脱倜傥可谓有气度,同时,温良平静,面对大是大非头脑清楚,处事有分寸应该说更有气度。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特别是“相如素贱人”的人格侮辱,能“称病不早朝”,且“引车避匿”,可谓是气度非凡。这种气度并不是源于性格,而是来源于思想。相如说得好,“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不是庄子的弟子,主张与人无争,看破了世相,不屑与之一争,而是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体现了他在大事面前的清醒头脑和宽阔的胸襟,这就是我们要拥有的气度。 
  上面的文字先用一个陈述句摆出观点,第二、三句围绕观点作出分析论述,然后阐释事例,使用引证,并注意剖析,体现出议论文段的说理分析特点,最后紧扣论点做出结论。整个语段呈现出层进、紧凑的特点。 
  所以我们说,“散文化”的写作方式并非是得高分的比较容易的“捷径”,倒是中心比较容易松散的途径。在写作中正确的做法还是应该根据自己文章的实际需要确定文体的选用。同样的,一般的写作套路是要掌握,但在具体的行文中更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清晰的反映自己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拘泥则死,求变则容易开辟新的田地,打开心灵的天空;则适合勇敢地写出一个真实的“我”的认识。像史铁生用心体悟生与死的意义那样,用心判断,确定文体,不追逐风气,用笔表达对人生、生命的崭新认识,从容而谈,不泥于框架,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它佳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