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与课外阅读

作者:□朱永明  时间:2007/9/17 8:07: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20
  高考作文其实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展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看,除了话题作文依然是主流外,命题作文也很有市场,而不管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留给考生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或题目去写作。例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题中的关键词是“你”,这个“你”小到自然界的一花一木,大到社会人生,古今中外,虚的实的,无一不可。2006年安徽卷以“读”为话题作文,“读”的内容也可由考生自己来确定。所以我们越来越看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是在比底蕴,比才气。大量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高考佳作被推崇就是很好的印证。 
  课外阅读是提高考生文化底蕴和精神底子的最好办法之一。高考作文与阅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至少在以下几方面都有突出的作用。 
  一、 提升考生的思想境界。 
  从考生对作文提供材料的分析解读,到自己的选材命意,都关乎一个人的眼界,眼界反映出人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如果没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看问题容易浮在表面,发表见解难免肤浅,就很难在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 
  虽然有人曾撰文说“高考作文要把人逼成哲学家”,指出高考作文命题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但高考作文评价时注重考生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阅卷老师更愿看到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式的文章。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和文化素养等都会在文章中有一定的反映。 
  名著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有情感。阅读能让人学会思考,提升人的境界,使人的精神走出蛮荒,丰富人的情感体验。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思考着总比没有思考好,学生应在平时的阅读中学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丰富材料,增加选择的机会。
  许多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都反映无材料可写。无材料可写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不知道有些材料可写进文章,是属于“假性近视”,只需多加指点就行了;另一种可能真的头脑没有材料,需要在平时注重材料的积累。作文的材料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这几乎是很难去改变的。在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多观察生活,记点日记,写点生活感悟,留点生活印象,积累些经验,就算是一种进步了。另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用阅读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这里的提升空间巨大。 
  学生可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获取阅读材料,也可订阅报刊或购买书籍等方法获得资料。同时应做好卡片或摘记,如果每天做一张卡片,那么一年下来,就有几百个材料。 
  作文的材料要新颖,就要避俗、避浅,只有手头有很多材料,下笔前才能考虑哪些材料太旧,缺乏新意,从而选用有特色的新颖的材料。 
  三、 拓宽思路,深化文章内涵 
  200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面对大海》,虽然考生可能会写到过东海或南海,到过太平洋或大西洋等地观海的经历和体验,但我想命题者的本意肯定不会如此简单,因为不能保证每个考生都能有过观海的经历。大海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存在,它几乎已化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人们的内心,如果你知道郑和下西洋,知道哥仑布、麦哲仑探索新航线,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如果你读过普希金的《致大海》,读过曹操的《观沧海》,读过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读过刘再复的《读沧海》、《再读沧海》等,你就会觉得大海不只是简单的海,大海已成为自由、博大、深邃、神秘的象征,当你面对这样一个诗意的存在时,你怎会不文思泉涌呢?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必要的阅读,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的了解,面对这样一个作文会如何尴尬。 
  2006年高考江苏卷的“人与路”和浙江卷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虽然题目不同,但两者却也有共性之处,“人永远走在路上”与“生无所息”的内容是有相通之处的,也就是说有些材料适用于多个作文题。 
  阅读有助于激活思想,有助于作文时拓宽思路,深化文章的内涵。 
  四、借鉴句子和句式,阐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任何好的句子,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场合,一定的背景之下,只要合理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展开适当的议论,借题发挥,为己服务。 
  如周国平的《没有目的的旅行》: 
  莱辛说他重视追求真理的过程胜于重视真理本身,这话怕是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情,正因为过于重视真理,同时又过于清醒地看到真理并不存在,才不得已而追求诸过程。看破目的阙如而执著过程,这好比看破红尘的人还俗,与过程早已隔了一道鸿沟,至多只能做到貌合神离而已 
  这是属于分析一句话产生的背景,揭示这句话的内涵。 
  另外像周国平的《天才的命运》: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把无聊看作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无欲望状态,可以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即使酒足饭饱的无聊,也并非纯粹的满足状态,这时至少还有一种未满足的欲望,便是对于欲望的欲望。完全无欲望是一种恬静状态,无聊却包含着不安的成分。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 
  这是分析一句话的不足,说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第四届新概念获奖作文《村庄的秘密》,或阐发,或借题发挥,或评析,或反其意而用之,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扭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下面就是文中的几个亮点: 
  梭罗说: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居住在房屋中的人。其实,文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怎样更好地中伤自然。文明的生存依赖于自然毁灭。对于房屋的改善,谁又能肯定这是一种进步?工业化的今天,村庄已面目全非,且日益萎缩,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种堕落。 
  米兰·昆德拉说:遗忘是生命某种形式的死亡。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人们在遗忘村庄的同时,也昭示自己某种生命形式的死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借力发挥,有时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灵动的句式也是阅读时可以学习的。像下面这组句子,就很有表现力。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小丛。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绿草。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鲈鱼,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 
  五、借鉴技巧,增强表现力 
  写作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技巧从何而来,主要是靠学习。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学习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再在写作中加以模仿学习。像悬念的设置、抑扬的安排、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都需要不断学习。 
  中学生学写作可从模仿起步,可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从文学创作方面说,“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并不少,而且很多名家已这么做过,人们也能够接受,关键是“酒”要是新的。只要不照搬原文,有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总之,阅读全方位地改变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重视了阅读,才能提升自己的品位,改变自己的语文现状。为此我向学生提出三条建议: 
  1、 尽量多读些作品 
  “见多”才能“识广”,多读作品才能吸收更多好的东西为自己的写作服务,也才能识别材料的好坏,才能更好地选取材料,更好地命意为文。 
  2、 要精心研究一两位作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作文中也会流露出自己的风格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为文特点,选一两位跟自己作文风格比较接近的作家,精心研读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长处。 
  3、 要把话题引向自己熟悉的区域 
  既然高考作文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余地,那么考生在作文时应尽量把话题引到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我相信很多高考佳作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水准,是因为那些考生聪明地把话题引到了自己最出彩的地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