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首歌——老舍《想北平》情感剖析

作者: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时间:2007/10/7 0:10: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023
    读老舍的作品,就像听一首传唱于集镇小巷的情歌,绵长得让人伤神,真挚得让人心碎。《想北平》便是这样一篇表达真爱的文章。
  老舍爱北平,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在他写作的41年里,虽然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但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如果说这些作品思念北平是间接的,那么,当老舍凝神静思他的北平时,又该如何表达这浓烈的爱意呢?
  扣问心门——爱在反思中千回百转。
  老舍并没有像通常回忆性散文一样,开篇便描绘故乡的山水草木以及风土人情,而是在审视自己对北平的爱之后,郑重地承认:这是一份说不出的爱。
  首先,知道得太少无法说。老舍开篇便说:“要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有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如此着笔,一显真挚,二则有自责和遗憾之意。
  其次,爱得浓烈无从说。老舍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是的,爱是个情感词,是兼杂感性和理性的,纸言片语是难以道清言明的。但老舍还是说了,他在反复的体验中感悟到这种爱正如爱自己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这里作者运用了类比法,将个人的、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人人熟悉的、具像的对母亲的爱,其爱的程度不言自明。
  再次,言语贫乏无能力说。老舍似乎在以一种自责的口吻批判自己,责怪自己无法言说这份挚热的情感。在深沉的反思之后,他捶打着自己的灵魂,并表明了一个热切的愿望:“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他又说:“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然后,他又面带愧色,遗憾地说自己辜负了北平。其实,老舍并非没有美好的言语,而是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北平的爱。
  敞开心扉——爱在倾诉中缓缓流淌。
  老舍在经过反复的咀嚼与思忖之后,情感的闸门已经积蓄到不得不开放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意:选择平凡的事物,在对比中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等世界名城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品味着北平的滋味。这份爱是自我的、偏执的,在老舍的眼中连草花儿、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这些平常得几乎被人们忘却的东西,都胜过了其他城市。他说“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他甚至强烈而固执地说“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在他看来北平城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人为之中显自然,花朵菜多果子多,舒适、自由、自然。他没有写故宫、颐和园、紫禁城,而是选择了生活,更是选择了平凡与真实,因为爱是生活的,也是活生生的。
  收拨心弦——爱在断想中余韵悠长。
  老舍在回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诉说着绵绵的爱意,当他由衷地感叹道“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时,他的思绪凝固了,可这清福又在哪里呢?此文作于1936年,当时老舍正在在青岛教书,身在异乡无法享受北平带来的清福。更为糟糕的是,当时日寇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国家危如累卵,北平危在旦夕,假如家园沦陷了,又如何享受这份朝思暮想的清福呢?!
  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阵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让读者回味无穷。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lxol 于05-25 23:26发表评论: 第1楼
  • 张老师就是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