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迁移运用,形成读写链

作者:河北献县一中 冉梦菊  时间:2007/10/12 16:56: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83
  近年来,有一种提法,即把人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称为“第一文化”,把掌握电子计算机语言称为“第二文化”,而“第一文化”是获得“第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又被称为21世纪的“通行证”。读写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写作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很重要的一个链接点就是阅读。阅读这个“链接点”上所能提供的资源越多,写作就越有可能呈现高质量的精彩纷呈的局面。
  怎样做好阅读链接,使阅读成为写作强劲有力的助推器呢? 
  一、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立足教材,迁移运用,形成读写链。 
  语文教学多年来存在着重作题轻读书的倾向,实际上这是一种功利化的倾向,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欣赏的机会,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更不利于写作。“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不多读、熟读而只去听所谓“讲析”和盲目作题是全然无用的。教材是一座经典的资源宝库,从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对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体味,并教会他们可以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对荷叶、荷花、荷香等的细致描写,生动曼妙,读后口颊生香,学生可从中学习描写的顺序,体味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学布局: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体会写作方法,形成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在《项链》一文中的伏笔使情节严密可信,出人意料的结尾引人深思,强化主旨,这对记叙文和小小说的写作来说就很有借鉴性。
  学思想:挖掘课文的情感和主旨,有利于在情感上去接近,在心灵 上受陶冶,在思想上渐深刻,从而去自发地进行模仿和再创作,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如,我们可从《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中学习情感的发自肺腑、不假矫饰,从而去纠正自己的无病呻吟,可从《拿来主义》、《灯下漫笔》中学习由事见理、一针见血的论辨思维,从《人生的境界》中学习如何追求人生价值,思考人生意义。
  课内阅读有教师的指导,易于形成一套重方法—激兴趣---养习惯---提品位的良性模式,并有效的转化为写作能力。总之,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会引领课外阅读,规范课外阅读,从课内向课外、从文本向自我体验的迁移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经途径。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放眼课外,有效阅读,加固读写链。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引人入胜的网络游戏动摇着学生本来就不够坚定的阅读信仰,精彩丰富的电视节目抢夺着他们并不多的课余时间,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损耗着阅读兴趣。尽管形式严峻,但是课外阅读绝对不能偏废,不然提高语文素养真的就仅仅是梦想了。
  梳理学生的阅读情况,可以看到,有人把阅读当作消遣或休闲的方式,不讲质量,这样的阅读对写作益处一不大;有的奉家长与教师之命而读,味同嚼蜡,已视读书为负担,怎能体会阅读的美好,又怎么转化为写作动力;有的猎奇觅艳,以满足固有的兴趣为出发点,或武侠或言情或漫画或汽车,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和借鉴。
  由此看来,课外阅读急需净化阅读目的,过滤、剔除那些错误、杂散、低俗的阅读目的,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理念,充实人、丰富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并由此自内而外的自由“倾吐”,创造、出新,成长人的思想、心灵和文笔,以高扬创造力和生命力!这也正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现实,开阔胸襟,升华读写链。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博士曾说过,我们要“培养具有世界胸襟的当代中国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但我们不能只有根。如果学生的阅读不关注现实、不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就难以生发出持久的志向与激情,他的思想与写作是会与现实脱离的,世界胸襟从何谈起?所以,在我们阅读的世界中,不妨去关注2008年奥运会、黑砖窑、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汉语文化的现状等热点问题。
  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养成习惯,形成终生的读写链。中学生阅读应由师长指导,站在较高的境界播下毕生阅读、健康阅读的思想,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比如: 
  执笔阅读的习惯。有的文章可以浏览,有的则需勾画圈点。当作品与我们的内心的某一点契合或碰撞时,就产生了共鸣或灵感,需要捕捉。有意识地去梳理作品和自己的读后感想,会帮助深刻理解作品与作者,强化写作能力。
  熟读精思的习惯。选择一些历久弥香的经典作品,仔细品味,不仅会得到思想的升华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是享受生命的一种形式,好的作品让我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让我们欢愉,让我们震撼 ,阅读与阅读之后的深思使人梳理心灵,提升生命的质量,帮我们“摆脱平庸”。 
  有意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有目的性的阅读,更能感受到快乐和美感,进而增长知识、涵养精神。有意阅读,精力集中,信息刺激较深,事半功倍。 
  泛读和精读的习惯。博学才能多识,所以要广泛涉猎,得泛读。但也要博闻强记,开拓思维深度。因此,前者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人生感悟,但一味泛读,易导致浮浅;后者可培养钻研意识,积淀人生智慧,但容易限制眼界。两者兼顾,才能相得益彰。 
  读书不是目的,而是健康成长完善人格快乐写作的途径。为了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效,防止唯读书、伪读书,必须要自发地采取多种形式促使阅读积累向外转化,以表达激活思维,使思想畅通,打通语文学习的 经脉,如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还可对作品进行改写、仿写。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就能成为写作的一眼活水,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读写链接无障碍,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有了保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